能源隧道是一种崭新的地温能开发利用技术,将传统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的热交换管路直接植入在隧道初衬与复合式防水板之间或衬砌管片内或隧道内其他部位内,与隧道围岩进行热交换,利用热交换管内的传热循环工质与围岩之间的温差提取隧道围岩中的地温能,经地源热泵提升后,实现隧道附近建筑的供热/制冷服务,并可用于寒区隧道的防冻加热,以及高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作者愿将自己数十年结合理论与实践成功找寻地热的经验传授给初入者,也给行业同仁一个切磋参考。从全球性的3个地热带:环太平洋、大西洋中脊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到国内的高温地热带:西藏,云南及台湾和东南沿海地热带均有涉及。本书介绍作者从数十年不同野外经验的积累,结合国外教学理论,提升到认识深化,再归结为可行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20世纪因地震死亡近60万人,占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进入21世纪,我国相继发生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四川芦山7.0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等十余次强烈地震,这些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
全书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及反演时序温度场的基础认知。(2)对时序温度场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3)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近10年的时序温度场时空特征变化。(4)分析了九寨沟7.0级的典型的单次地震区的时序温度场变化。本书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由浅入深。本书通过对地震多发区多时相地表温度场进行研究,检测温
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稀疏反演的地震数据重建和去噪方法及理论。本书首先给出了稀疏反演的思想和地震数据处理中一些常用稀疏变换。随后以作者近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了基于稀疏反演理论的非凸正则化的地震数据重建、基于信赖域算法的地震数据重建、基于近似1范数正则化的地震数据重建、基于低冗余曲波变换的地震数据重建与去噪、自适应地震数
本书对岩土地震工程及工程抗震的基础理论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途径、手段、方法做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介绍,主要讲述了与岩土地震工程及工程抗震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岩土地震工程中的工程抗震问题,包括管道抗震、边坡抗震及地下工程抗震问题以及岩土地震工程的土工试验方法等技术问题。 本书可作为从事岩土工程、地震工程和工程振
本书采用地震社会学和救灾制度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和问题导向,着重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基本概况及特点,以及由此而引起我国现行地震救灾管理、救灾队伍、救灾医疗、救灾物资、救灾捐款、灾后重建、救灾科技、救灾立法、救灾宣传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专题研讨,并对上述相关管理制度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对策与措
本书选取关东大地震(1923年)、东南海地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5年)、新潟地震(1964年)、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和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等20世纪以来日本灾害史上6次重大地震灾害中的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下,分析各种形式的媒介在历次地震中的功能发挥,最终
该著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星机地协同的大地震灾后灾情快速调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7YFC150090403)科研成果,该项目研发的地震应急救援协同联动信息服务系统通过采集和传输各类灾情及其空间位置信息,实现地震灾区公众、现场指挥部和协同联动成员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提高协同联动信息融合度,消除“信息孤岛”
依据中震测函[2014]55号和中震测函[2014]70号文件有关规定,形变分析预报技术管理组于2015年启动了基于震例总结的GNSS形变场、重力场资料的预测指标梳理,基于异常判识与效能检验的定点形变、跨断层形变连续观测资料分析技术方法的清理工作。2019~2020年形变分析预报技术管理组历经数次修订,最终汇编为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