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指导,以体现信息素养框架体系中信息行为即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的学术理念。全书共十章,主要包括信息检索概论、工具资源和信息利用三部分。每章设习题、案例分析、拓展阅读。通过习题,检测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通过案例分析,使学习者在具体案例中学会把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转换成程序性知识,最终转变为策略和策略行
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第一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
本书共五章,通过阅读推广概述、国外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儿童青少年阅读推广现状,多维度、系统、全面的从理论及实践角度对阅读推广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值得全国各类图书馆参考的推广全民阅读的经验。
《“互联网+”与图书馆》一书从“互联网+”的角度进行探讨,本书认为当“互联网+”遇到图书馆后,图书馆将成为一个能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通过任何图书馆都能获得其所需要的任何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年,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强调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对图书馆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本书解读了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影响,分析了互联网下图书馆跨界融合的方向和机制,论述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机构、出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哲研究离不开手的基本资料,但以往几乎没有人真正探索过贾公彦、孔颖达等人编写注疏的思考过程。读书不是淘资料,而要体会作者心思。刘炫学问很大,批评前人颇有据理不饶人的执着气势,又因这种批评不可能马上被学界接受,所以经常用讽刺的语气,既自尊又自卑。贾公彦有时拼凑旧说改头换面,不顾其说破绽四出,反而因小聪明
本书分为综论、专论、综述、书评四辑收录了《四库学研究的战略思考》《岳麓书院明伦堂讲会第205期演讲辞》《地方文献学的基本问题》《20世纪版本学研究综述》《“思想与文献视野下的江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善本书志的“沈氏模式”》等文章。
本书分为四编,从古籍实体的保存性整理、古籍文本的复原性整理、古籍语义的阐释性整理、古籍内容的组织性整理四个方向入手,首先全面讲述古籍的聚散与采访、古籍的典藏与修复的理论知识,再对古籍的版本、古籍的校勘、古籍的辨伪、古籍的辑佚等古籍整理内容进行讲解,后面深入古籍语义的整理内容,比如古籍的标点、古籍的注释到古籍的翻译等专业
“古尔”,作为藏族文学浩瀚大海支流的一种文学体裁,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其中敦煌古藏文文献所记载的“古尔”,又有着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容。该书利用四个大的章节讲述敦煌藏文古文献“古尔”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古尔”一词。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敦煌古藏文“古尔”的思想内容。第三章:主要论述总结了“古尔
《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主办,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前三辑,发表了一系列元代文献研究领域的前沿论文,引起了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从第四辑开始,交由我社出版。内容包括“文献研究”“语言文字研究”“文学研究”“经学研究”“历史研究”,涵盖了元代文献研究的几大热门领域,汇集了近期该领域一线学者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