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起点。本书专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传播智慧,观照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争运用中西理论对话的方式,彰显中华文化自身的主体性,从而以中国自身的话语建构中国的自我传播理论体系。
围绕“孔子学院是媒介”这一核心假设,本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媒介环境学范式下,应如何认识和理解媒介?(2)孔子学院是否具有媒介性质?(3)孔子学院的媒介功能是什么?(4)如何实现孔子学院的媒介功能?(5)当前孔子学院的媒介定位应如何维护?本书认为,基于德布雷媒介学理论成果和媒介环境学研究范式,媒介概念应是物质与组
本书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归纳分析,对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对22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本书汇集政、学、企资源,依托吉林省相关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聚合吉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领域专家,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调查问卷、个案研究等多元研究方法,对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各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为相关部门和行业贯彻中央“六稳”“六保”决策,为吉林省有效复工复产,加快恢复文旅经济提供参考。
这是一部以文学名义呈现的百年西安城市史。上篇主要表现20世纪上半叶西安城市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现代化特质和新文化生活空间;下篇主要展现20世纪下半叶西安城里城外人的生活样态和文化心理结构。近现代作家笔下所展现的百年西安,人与城的关系始终是本书阐述的核心内容,人文地理空间则是本书的基本脉络线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黄河为依托进行繁衍、开发和民族融合,进而拓展到长江、珠江和辽河等更为广阔的区域。黄河几字弯是一个在民间流传久远且甚广的概念,从更大范围来讲,整个黄河就是一个几字弯。从小范围来看,黄河绕行流经陕北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小的几字弯,这个概念在民间已经有数百年的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套装全五册)》为系列出版物,共五册,总篇幅500千字,通过对5位传承人及周边人员进行采访,对被采访人的口述资料进行记录和整理工作,记录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思考和技艺表现的精湛、在实践中的创造智慧;同时将了解传承人工作生活状态的人员(亲属、朋友、领导的)或传承参与人(传承人的学生、
本书既从宏观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与利用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也从微观视角对大运河文化发展亲历者集体记忆的精彩呈现。既对大运河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考察,也对沿岸百姓生产生活状况的现实性思考。既关注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探讨了大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一幅饱含国与家、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
本书围绕“文化创新”这一重大问题,集中了国内数十位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理论创新、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乡村文化消费、考古数字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充分展示了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在当下最紧迫的理论与现实需求,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新领域最权威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包括
本书作者通过历时四年的跟踪与调查,实现了对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斗玉乡斗玉村珞巴族民族乡村文化空间生产(民族乡村文化空间实践—民族乡村文化空间表征—民族乡村表征的文化空间)的全过程研究;本书以空间生产理论、乡土中国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结合旅游学、民族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宏观与微观、时间与空间维度、过程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