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结构上包含总报告、绩效篇、专题篇、区域篇和案例篇五大部分。总报告从宏观层面梳理了近五年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阶段特征,以“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为中心对公共文化机构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了“十三五”时期国家公共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优化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几点建议。绩效
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文化怎样发展”,以及“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文化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创新与探索
本书在文化认同的视角下,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问题建立一个理论解释的框架,系统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尤其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探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路径特征,并由此对中国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提出建议。
关于“文化多样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有明确的阐述,它指的是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它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
本书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汇编,内容分为五大部分:1.非遗及古村落保护的思考;2.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问题;3.信仰类非遗的保护问题;4.民俗类非遗的保护问题;5.非遗保护实践问题。系统地梳理了部分民间信仰、民俗节日、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昔生存状况及当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发展建议。
本书围绕“中国文化何以如此灿烂”之问,以别出心裁的汉字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20种一级形态为纲,在广泛阅读相关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择优重组,力图为每一种具体的形态再理出一个基本结构,并用最精炼的语言描述表达,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勾画出一个精致精要的概貌来,让人一目了然、事半功倍。
本书涵盖了文化资源的理论界定、分类标准、市场调查与价值评价,还包括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配置的市场配置与政府规制。作者以学理探究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文化资源的各个样态与利用方式,逻辑体系清晰,内容详实。尤其在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及保护实践等方面,结合当下文化资源开发的热点,总结文化资源产业化规律与经验,
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与效应
洛杉矶曾经是美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大都市,现在却是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化地区,也是世界上深具文化多样性的城市之一。本书作者带领我们经历了这一城市蜕变,分析了都市重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化,以及信息密集型新经济的形成。通过审视自己对洛杉矶不断演变的解释,以及关于所谓的洛杉矶城市研究学派的讨论,本书作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