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届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年会会议论文集,经过多位专家的层层评审与把关,最终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学术论文16篇,内容涉及科普智库建设、科学家精神与风采、人工智能的社会认知、数字化与智媒体融合的时代特征、数字化时代科学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科技创新团队与创新环境建设、地方科技馆建设规划与人才培
本书系国际传播研究方面的专著。本书试图借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等历史学家对资本主义世界时期的划分,分析全球话语权秩序更迭的内在逻辑和普遍规律,以及给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怎样的启示和有价值的经验借鉴。全书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阐释研究缘起、思路、方法、内容和问题。第二章梳理相关理论资源
本书归纳总结国内外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措施,依据实际案例和理论分析,揭示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隐私安全风险,并通过对信息服务组织和用户的调查分析,分别从信息服务行业层面、信息服务组织层面及信息用户个人层面提出了用户隐私安全管理策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改进提出建议。
本书是关于大众传媒的学术研究译著。大众传媒既可唤起人们回忆往事的兴趣,也可帮助人们储存与回溯记忆。在《传媒与记忆》中,乔安妮·加德汉森通过分析广播电视、流行音乐、明星消费、数字媒体、手机使用中有关记忆与遗忘的典型案例,揭示了大众传媒与记忆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涉及“难忘事件”的媒介表征、参与记忆与遗忘的大众媒介工具、储存
本书分9个章节探讨当前的新闻技术与新闻专业主义问题,试图描述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新闻业态,回答新闻是否依旧重要,如何才能专业的问题。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技术革新、平台发展对新闻业的影响,点明“在网”向“在场”的转变对新闻专业主义推出了挑战;第二部分从行业回归人,讲述媒体人把关权力、职业荣誉感和经济获得方面的变
本书介绍了高校图书馆的基础知识,揭示了智慧图书馆创新的理论基础,明确了人工智能技术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主要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揭示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研究面貌,指出了图书馆智能化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具体影响;围绕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重点,论述了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问题。在内容选取上,既
《青岛官报》创办于1900年7月7日,由德国胶澳督署主办,面向青岛中国民众、德国侨民以及德国本土发行。发行之初为不定期发行,后改为周报。作为官方报纸,报纸以德文为主,在刊登需要华人知晓的文告时,以中德文对照刊出。该报书本形式,16开,刊登各种法令、法规、市政建设、人事任免、政务活动、船舶消息、天气报告等内容,另有大量青
本书将清末上海的重要报纸《中外日报》的报人群体聚合过程作为论述对象,通过梳理近代报馆借助关系网络生长发展的动态过程,描绘报人群体的交往聚合,还原近现代组织关系网络构建和利用的历史细节。本书借助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视角,采用大量的报纸、日记、书信等历史资料,全方位剖析《中外日报》的报馆组织形态和报人关系网络
人工智能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智能传播时代。智能传播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播这两大系统的融合,也是人与机器两大系统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会形成很多原有系统不存在的“涌现性”,呈现出全新而繁杂的传播图景、传播机理。本书从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的新表现形态及影响、媒介内容生产的新机制、人与机器的新关系、人的新生存状态
以新闻和新闻业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已经成为传播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与此同时,对于新闻学研究的回顾、反思、推进和展望也成为各国研究者近年来关注的热点。究竟何为新闻学研究?新闻学研究的价值是什么?新闻学研究何以形成当前的面貌?新闻学研究应该走向何处?回答上述问题的一种途径是“重访”经典。 本书以导读的形式“重访”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