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文化市场的论文集,融合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内外最新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本书致力于站在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最前沿,密切关注中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进程,收录的都是关于文化产业最新热点问题研究的文章,为中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砥砺思想、彰显智慧的平台。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组织或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交际活动日渐广泛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鉴于此,本书从“基础研究”“文化语境”“空间与时间对跨文化的影响”“跨文化应用范围”和“跨文化交际模式问题与未来”五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学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本书为第7本文化建设蓝皮书,2018-2019年均作为院外皮书已经列入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组织编撰。本书着眼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等六个方面,对2019年我国文化的新发展、
2017年至2019年,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各渠道合计流入资金达2682.37亿元,在全国占比高达27.85%。 从结构上看,*和私募股权融资已成为长三角文化产业“输血”的常见方式。而在文旅融合方面,长三角旅游资源丰富,城市间文旅产业强势联动,一体化发展“渐入佳境”。《中国城市文化报告(2018-2019长三角卷)》对
《新时期新问题新思维:张晓明文化政策论集(2012—2020)》收录的是作者近十年以来所写的各种论文、报告、短评,以及报刊采访等内容。文集名为“新时期、新问题、新思维”,是想突出近十年来由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发展所出现的新形势,以及作者对这一时期问题的认识和尽可能给出的建议。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
《文化观念的范式转换》一书聚焦数字技术时代的文化观念转型,指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应提高公共制度知识的供给能力,对外文化交流应以促进国民间的“可分享价值”为指归。全书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为第一编新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政策;第二编当代外国文化政策管窥;第三编地方调研:让文化的逻辑彰显。书中收录作者多年来发表的文章、撰写的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文化中心”)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文化中心更名为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专业化智库之一。2003年,为配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文化中心创办内刊《文化政策调研》,发表了大量研讨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参考国外文化政策的得失、探索文化体制
本书选取了24篇近些年燕山大学跨文化研究所成员的一些代表性论文。全书拟划分为“跨文化文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及“跨文化语用研究”三个板块。其中“跨文化文学研究”板块汇集了8篇从文化视角对中外文学进行解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跨文化交际研究”板块收录了7篇有
《中华遗珠进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高校的实践与创新》从国内外、省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比较分析入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运行机制为主线,综合分析体系内各组成要素,将注意力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背景的深度挖掘和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体系的构建,由此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体
印度尼西亚有2.62亿人口,是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而居世界第四位的人口大国。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很大的经济体,同时还是二十国集团的成员国,更是“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自2005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印尼双方的关系一直稳步发展。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