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图书馆、历史文献。曾担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重点课题组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首席专家,获文化部创新奖。王晓云: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部旅游学系副教授,城市旅游专业研究生导师。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载体。作为长期研究都市图
2021—2022年,文旅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文旅+”模式不断拓展,文旅与教育、体育、商业、康养等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文旅与飞盘、LIVEHOUSE、剧本杀等小众业态的嫁接备受青睐,多样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大众旅游进入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文艺作品创作也迎来高峰期。兼具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网络电影、
“文旅+”拓新路,新兴业态缤纷跃现。2021年又被称作“元宇宙元年”,以5G通信、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催生着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的诞生。“国潮之风”的盛行,源于将文化底蕴与时尚创意的巧妙融合,源于对年轻人审美偏好与消费习惯的精准评估。这一时期,“国货潮品”跨界联名不断,传统文化元素持续融
本书为文学文化理论研究领域学术论文集,收录文章20余篇,围绕重写文明史展开,站在中华文明的立场,用“以我为主”的视角重新审视、梳理文明史,发掘出西方各种文明史观,如雅斯贝斯“轴心理论”、进化论等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解蔽西方话语对东方形象的刻板化,并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探析中西方文明互鉴的通道。另有一批文章研究中华文化的全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全球性文化事业,既是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实践,也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吸引了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发展经济学、设计、教育等众多学科的关注,还吸引了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积极参与。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展示传播、活化应用等,迫切需要
本书探讨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旨在深入了解文化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探讨了其定义、特征、发展趋势和重要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理论层面,研究探讨了文化对设计的影响,设计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因素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实践部分
本书稿收录了王光艳博士近年来进行文化与城市研究的部分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分为理念创新与城市精神、文旅驱动与城市更新等几个部分。这些文章大多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省市课题或横向合作课题的成果,学术论文曾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湖北日报》等学术刊物或重要报纸发表,调研报告则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党政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国家、省市党政
本书总共分为8章,主要围绕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提高文化自信、加强家风家教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推进文化“走出去”工作等方面进行论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同时结合多地的实际案例以说明问题,对于各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学者团体认识文化建设规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都有着一定
本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智能媒体技术进行有效传播的研究著作。作者余欢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书中不仅介绍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成功案例,还提出了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推广文化遗产的具体方法,为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此外,该书还
本书拟基于中国思想家的代表性文本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孙子》及魏晋时期文化之集大成者《世说新语》,同时兼顾代表性成语典故与传说,从西方修辞的理论视角就其多版本英译进行比较与评析,并基于具体修辞目的针对中国文化外译如何译以及译给谁看提出自己的看法。具体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翻译导论,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