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昌江黎族自治县地方自然资源科普画册,是基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昌江地方政府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科研专家、自然资源科普传播者、自然资源摄影师等策划编写而成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近年来组织地学专家深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区,对当地地质、水文、农业、经济及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本书全面展现了昌江地质调
本书运用精细的沉积学和遗迹学方法,全面系统研究了黄河三角洲中现代生物遗迹的宏观和微观形貌、行为生态学、组成与分布特征,类比研究了典型现代生物遗迹与相似古遗迹,揭示了黄河三角洲现代生物遗迹与其沉积环境如能量条件、底层性质、沉积速率、含氧量、盐度及其他特征的响应关系。本书将完善和补充该地区已有的现代沉积学资料,对精细阐明河
本书以我国滨海湿地的南北分界线、典型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杭州湾滨海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介绍杭州湾滨海湿地资源时空变化、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力、碳的固定及排放、氮磷循环及其水质净化过程、典型水鸟群落特征、生境选择及其栖息地营建和恢复、围垦区植物群落结构及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机理等研究成果,并开展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本书由汉中市自然资源局负责编制,从市情总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区域地理等五个部分多尺度、多层次地系统刻画了汉中“山水林田湖草矿路居游”等地表自然要素以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数量特征与相互作用,探索构建汉中市自然资源领域数据融合、信息互通、成果互享的重要平台,科学普及汉中市自然资源现状,支撑服务汉中自然生
北极地区在2021年度呈现出地缘政治竞争与北极合作治理双重驱动的态势,本报告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展开,主体由总报告、国别篇、法律篇、发展篇等组成。主要包括美国、北欧国家、印度、格陵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北极政策发展,北极立法新动向,以及北极科技发展与合作、北极航道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等内容。本报告延续以往报告紧扣北极热点话题、把握
为了共同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分享中国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经验,在中国生态环境部指导下,中国一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面向中国各省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征集中国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集,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考借鉴。本书包括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技术综述和
本书包括中国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进展综述和典型案例介绍两部分。典型案例部分收录和编译了15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案例,其中10个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技术集成案例,5个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运行保障案例。
本书主要内容是中国试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案例方面的内容,书中所收录的案例分为法律法规与政策、生物段性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文化与宣传教育等五个部分。为加强湿地管护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建立更为完善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提供参考。
本书选择了祁连山、广西岩溶峰林等西部特殊地貌景观区作为实验区,系统地阐述了西部特殊地貌景观区的特点,对激发极化法特别是双频激电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研究,首次成功地区分了铅锌矿、硫铁为主的铅锌矿及寒武纪砂岩引起的异常,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带地形二维幅频率、视电阻率联合反演系统,提出了一套适合西部特殊地貌地
书共四编,前三编分别是对从2007年到2014年进行的三次大规模实地调研的详细的、分县域的“故事性”汇报和对应性总结,第四编为整体性理论探讨。但本书理论在整体上是开放的,期待读者能在了解故事和事实基础上有更多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