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集中了近些年来《比较教育研究》刊发的“一带一路”教育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重要成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研究也在不断深化,本书稿重在体现教育研究者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开放大格局的认识与思考:在世界教育坐标体系中认识中国教育、
春秋时期,《礼记·大学》提出了教育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赋予了两千多年中国求学之人强烈的家国情怀。教育与个人、教育与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教育与社会,是中国治学的永恒主题。本书拟分六章,除上述四大关系
本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环境与新征程;国际教育行业数据与分析;国际化特色学校有序发展;全球胜任力概念模型与本土实践案例;国际教育未来发展与展望。
从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入手,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宏阔背景之下,回顾、梳理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形成及演变,探讨其如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型构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如何曾经影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全方位呈现我国教育政策和制度演变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背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探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由在校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汇编而成,全书从“育人”、“行健”、“成长”、“回首”、“日记”、“后盾”六个部分全面记录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从1998年组建至今的风雨历程。书中汇编了清华支教团成员的支教感悟、实践体验、成长经历、随笔日记等。其中既有成员支教时的真情实感,又有返校多年后的追
本书是2022年度教育政策研究报告,由“总论+若干个专题”组成的年度政策研究报告。专题报告,突出年度特色和重点,聚焦年度教育政策热点,进行深度剖析,梳理这类专题的政策脉络、现实状况、问题原因,提出政策优化策略。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大历史事件、大改革举措、重大政策变动、大创新成果、重大典型个案,探寻全国教育、湖北教育的发展
本书记录了近代在华外国人创办的马礼逊教育会的办学历程,包括其创办背景和章程、运作情况与社会影响、课程设置及图书馆建设、学生书信来往与终考范文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史料借鉴。
本书深入地研究古罗马家庭教育者(包括父母、教仆和家庭教师)和学校教师群体(包括初级教师、文法和演说术教师),提出“父亲即教师”不仅是古罗马家庭教育的实践模式,更是贯穿整个罗马时期的教育理念。培养希腊式演说家的目标亦被植根于这种“先人风尚”的文化土壤。而培养演说家的古罗马教师群体则是由很多活跃于贵族家庭和各级学校的希腊文
本书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撰,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三部分,共14篇。总报告全面分析了2022年北京市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和各区概况。分报告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等领域呈现了年度发展状况。专题篇则聚焦北京教育满意度、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区域实践样态、民办教育法规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1.从隔离到融合:融合教育的概念、主要特征及核心内容;2.浙江省融合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现状;3.浙江省县域幼儿园资源教室的建设现状、使用效益评估与实证研究;4.卫星班浙江省融合教育的新路径与新模式;5.医教结合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康复教育的实践探索;6.浙江省基础教育学校融合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7.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