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报是一种图文并茂记录历史真实事件的媒介形式,在时效性上比不上报纸,在深度上比不上古籍,虽然新中国成立前的画报多为私人出资创办,多数画报或半途夭折,或昙花一现,但它记录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市井趣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不仅记录当下,而且昭示后世,堪称一部部各具特色的近现代史。尤其是它
风尚一词,古已有之,或解为气节、风骨,亦指风气、习俗。时至今日,风尚更是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自愿或被迫加入其间,无论是衣食住行、言谈举止还是思维方式,从物质到精神都难脱离其影响。本书内容取材于刊登在各类民国老画报上的文章故事,其中不少是当时的社会热点和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全书以风气之先、西风东渐、摩登时代、名人与
创刊于天津的《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7日首次出版,至1937年7月29日因抗战爆发而结束刊行,共出版1587期。是民国时期北方出版时间最长,出版期数最多的综合性独立画报,是北派画报的代表,北誉为画报界的“北方巨擎”。 书稿依托1926年创刊的《北洋画报》,尝试以多维度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图文并茂的《北洋画报》。在文字
本书围绕《建设》杂志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行研究,分析了《建设》从创办到停刊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之前的传播概况,概述了《建设》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总体面貌,并结合《建设》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例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一方面肯定了《建设》在参与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面,成就突出,另一
本书通过经济知识学、出版学、文化社会学、社会伦理学、历史学等不同维度对《新青年》的创刊、发展、文风、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阐释,围绕《新青年》上发生的启蒙的演变以及与现代性的关系展开论述,对《新青年》所发生的南下北上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内圣外王”的逻辑、个人与他者的关系、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演进等诸多问题进行新的考察和
《我经历出版的那些事》是根据石峰的采访口述内容整理编撰而成,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忆了石峰从参军到进入出版行业工作这三十多年中,他所见证的一些的重大事件和承担的一些重大项目,参与的一些重要工作,这当中既有事件背后的趣事,也有改革路上的艰难;既有人生的关卡,也有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出版事业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同时也
“香山论坛”系列活动是中国出版集团持续多年的一项青年品牌活动,以主题征文、调研演讲、大会交流等形式,鼓励集团青年积极建言献策,既充分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又有效发挥对青年的“传帮带”作用,已成为集团青年开拓思维、创新创造的重要平台,为集团改革发展营造浓厚氛围、提供智力支持、凝聚精神动力。2017年以来,集团“香山论坛”系
本书内容讲述:《十月》创刊于1976年,作为当代著名的艺术评论杂志,《十月》不仅定义了艺术领域的后现代主义,也进一步推动了艺术批评的学科化与理论化。国内对《十月》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几年来,多部《十月》学者的经典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也有不少关于他们理论的深度研究,但整体而言,对于这份杂志及相关群体本身尚缺乏
《石油工业出版社年鉴(2022)》是由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组织编纂的企业年鉴,本卷为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准确记录202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主要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工具书。本年鉴采用分类编纂,点面结合,兼顾综合记述与条目记述,力求全面反映所记事项。全书分为类目、分目、条目3个层次,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图表。本年鉴设大事记、
本书分为产业观察、专题研报、调研报告、审读与策划、附录五部分,收录了《出版业集团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组合》《我国图书市场的走势及热点分析》《老年图书阅读消费市场调研报告》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