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暴是典型的极端灾害性天气过程,对其中物理过程及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有赖于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监测研究。本书基于国家对于极端天气事件防灾减灾的基本需求,将雹暴监测作为核心内容。全书共有七章,分别为:绪论、雹暴的主要物理过程、雹暴的地基基本监测方法、雹暴的空基遥感探测方法、雹暴的天基遥感探测方法、双偏振雷达对于雹暴天气过
"“地球概论”是高等学校地理系的一门先行的基础课程。它的内容是关于行星地球的基础知识。它与相关后续课程不同的是:“地球概论”讲述的是地球的整体;而其他课程所讲的是关于地球的某一圈层,如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地球概论”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前者主要讲述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及
全书共分七篇:GIS应用程序框架设计、地图符号化与专题制图、空间查询与统计、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库编程、其他ArcGIS扩展编程,32个专题(32章)。每个专题按软件工程思想,从功能设计,详细设计,功能实现,功能集成等方面对每个专题技术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讲解实践应用,通过对代码反复优化,提炼出清晰的思
本书主要关注过去46亿年来地球气候演化的自然过程,了解这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当洞悉了古老的过去,我们会发现,过去一个世纪所发生的气候变化完全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是自然气候强迫的结果。 本书以各种自然现象的时间尺度为线索来组织成篇。章概述了主导地球现在和过
本书阐述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稳定同位素分馏的基本理论,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理论;依据环境同位素的示踪和定年两个主要功能,对全球水循环过程中环境同位素的组成、分馏机理及其时空演化规律进行讲解和论述;阐述环境同位素方法和人工同位素示踪方法的原理,讲解其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水文、工程地质等中的应用等。
空间科学是自1957年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诞生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聚焦具有优势和重大科学发现潜力的热点领域,通过科学卫星计划,向宇宙发问并找寻终极答案。暗物质卫星就是先导专项成功发射并完成工作获得科学成果的颗卫星。 对于宇宙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解密书,它到底长什么样?它是基于哪些
本书是以历史人文、科学研究及学术论评、发展史三个角度对1920年海原大地震进行论述。1920年海原大地震是中国有史以来破坏性极大的地震之一,书稿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灾害链角度对这次大地震进行了探讨,对海原大地震震后百年学界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希望给读者更多的科学启迪,通过科普传播和学术交流,促进地震与灾害科学研究的
本书主要内容共分8章,包括绪论、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土的分类与工程地质性质、岩石与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下水及其工程地质问题、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勘察等内容。基于课程教学目标,本书将教学内容凝聚成四个专题:基础知识专题、地质构造与地质图阅读专题、水与地质灾害专题和工程地质勘察专题,有利于开展专题
本书从不同类型天然气生成机制出发,探讨生物气、干酪根热裂解气、原油裂解气、固体沥青裂解气等主要类型天然气的生成机制,分析不同类型烃源岩排烃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不同类型烃源岩滞留烃量及演化特征,探讨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中的孔隙结构演化特征与滞留烃裂解气特征,不同类型、不同演化阶段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鉴别,建立有机质全过程生
本书主要介绍储层中存在的各种岩石物理现象的基础原理。全书共七章,前六章主要阐述岩石储集性和孔隙流体性质,储层岩石的声学、力学、电学、核物理性质,以及地震岩石物理性质;最后一章介绍上述各物理参数间的关系。为便于学习,本书以二维码形式给出了部分富媒体资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工程等专业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