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全球化背景为依托,系统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并从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对策。书中不仅深入阐述了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全面解析。无论是文化词汇的翻译,还是习语、俚语的转化,本书都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策略。此外,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联系的多维视角,聚焦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即如何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如何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
本书包括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以及大事记四个部分。一、总报告题为“2022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全面疏理我国2022年度非遗保护实践中法制、名录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学术研究等问题经验与发展趋势,开展理论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二、分题报告为十篇,按
本报告立足于100家“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的观察数据与理论思考,围绕我国“文化政策”这一重大问题,对中国基层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微观进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主要反映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问题,在此基础上检视和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政策效应,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的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支持
本书共九章。第一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第二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三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主体与保护意义,第四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原则,第五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第六章为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七章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八章为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第九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是在2016年创刊的同名内刊基础上于2019年创办的,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承办。季刊,3、6、9、12月25日出版,72页。集刊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近六年来,共刊发了近六百
本书力图通过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文学档案等栏目,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整体把握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以强化问题意识、倡导学术锐气,极富学术价值。全书共收录36篇学术论文,分为特稿、新视界、大文学视野、文学档案、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和著述综述几大部分。在新一辑的成果中,
本书是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研究对象,面向全球学界的专业学术集刊,创办于2017年,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撰,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为第九辑,发布了2022年版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分享了各位孔子学院院长对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文化共通的真知灼见。聚焦中
本书在整合多主体价值共创、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新巴斯德象限理论的基础上,探究数字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多主体价值共创的运作机制,旨在打开数字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多主体价值共创与治理之间的黑箱。本书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对数字创意产业情景下多主体价值共创机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多主体价值共创——资源交互——新产品创新绩
本教材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教材内容充分考虑时代的发展,呈现出语言技能、文化传播以及演讲与辩论思维的三维度培养框架。本教材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原汁原味。本书以话题为单位,分为五个单元,这五个单元的内容包括: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文化);ChineseFoodandC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