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共包括9章:导论,量子物理学中物理量的量值,能级,光子,实物粒子,测不准原理,薛定谔方程,定态理论,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作者在书中用了许多实验事实来说明量子物理学理论的根据,并特别着重于澄清对量子物理学的一些误解。
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宏观体系的特性、基本的几率概念、多粒子体系的统计描述、热相互作用、微观理论与宏观测量、经典近似中的正则分布、一般热力学相互作用、输运过程分子运动论基础。各章的大量习题不仅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对统计物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颇有启发。
本书是《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第三卷,专门讨论波动现象。全书强调不同波动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可类比性,并介绍了许多重要波动现象的实例。各章末附有习题和大量课外实验,有助于读者对有关概念的深入理解。
全书共11章,包括:1.力学概论;2.热学简介;3.电磁学基础;4.光学初步;5.相对论浅说;6.量子力学入门;7.新材料掠影;8.信息与信息化社会;9.能源漫谈;10.微观世界;11.万有引力与天体。除讲授物理学基础知识外,还介绍了各相关学科的发展简史。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读性强。适合作为大专院校文科类学生物理
《<物理学教程>习题精解》为《物理学教程》(第三版)配套的辅助教材,教材共分十三章,包括力学、分子物理学、热力学、电磁学、波动光学和量子物理等内容,教材中对各章的概念进行总结和提炼,再对各章习题提供了答案或解题过程。《<物理学教程>习题精解》可供医药类院校开设了物理课程的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内容包括:力与运动,运动定理,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平衡态与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热力学定律,静电场,电流与磁场,电磁场,光,量子力学基础。本书具有体系完整、简明扼要、难度适中、课时设置较少的特点,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非物理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教材,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写作方式上,牛顿遵循古希腊的公理化模式,从定义、定律(即公理)出发,导出命题;对具体的问题(如月球的运动),把从理论导出的结果和观察结果相比较。全书共分五部分,首先“定义”,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编写而成。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第一篇力学;第二篇振动与波;第三篇热学;第四篇电磁学(电学部分)。下册内容包括:第四篇电磁学(磁学部分及电磁场理论);第五篇波动光学;第六篇近代物理学。
本书是以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为依据,在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编写而成的。本书涵盖了《基本要求》中的核心内容,其结构清晰,表述精练,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