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汉籍研究入门(增订本)》是为域外汉籍研究的初学者提供切实指导的工具书。本书介绍了域外汉籍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史、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具体提供了域外汉籍研究方面所需的工具书、资料集、论文集、网站及参考书目。为方便深入理解,本书从考证、专书、专题、综合等角度,列举了作者几十年来在该领域内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与研究实例,为
福建刻书的历史悠久,上迄于五代,繁荣于两宋,下延于元明和清初。宋明时期建刻的繁荣,为全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促使大批经史、文学、科技等方面的著作不断涌现,并得以及时问世和广泛的传播。从而使福建在普及教育、科举文化、文学艺术、传统医学,乃至朱子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书共分为闽刻通考
本书主要基于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2021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等国家、部委和工会有关数字化建设方针、政策和文件,结合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企业职工工作实际进行设计,从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主工人阶级力军作用、企业和产业转型需要、职工个人价值实现、构建职工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体系等方面进行
本书稿首先聚焦文献综合集成研究的需求,在厘清集成、综合集成方法论、文献综合集成现状的基础上,介绍Meta分析、系统综述、内容分析、文献计量等文献综合集成核心方法。其次,明确文献综合集成目标与集成对象,提出六阶段文献综合集成研究范式:确定集成研究问题-集成研究文献采集-集成研究文献筛选-研究数据的抽取-数据的整合分析-综
本书为沈津先生与古籍、古籍收藏者、古籍收藏单位、公共图书馆及其古籍部工作人员相关已刊、未刊文章的结集,共四卷,分别是卷一:书人——故人故情怀故宴,收文56篇;卷二:书事——虚舟世界看浮沉,收文62篇;卷三:书论——剔抉大义穷微茫,收文47篇;卷四:书遗——沧海遗珠亦奇绝,收文83篇。 本书系统整理收录
《行走的印迹安平秋古籍工作谈集》收录了安平秋先生从1981年至2023年的40余年间对古籍工作所发表的言论和文章。与古籍整理研究、人才培养、规划出版和收藏保护工作的相关文章共七十余篇,分为四个部分:一、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历史与现状。三十三篇工作报告和发言,呈现安先生四十年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作出的贡献。二、演讲访谈。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涵盖了编目概论、中文图书著录规则、文献编目实例分析及说明,每一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帮助读者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编目著录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以古籍整理与研究为基本对象的学科,而古籍整理与研究应该包括文献形态、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编纂、检索等相关的组成部分,由此构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考证学、古籍编纂学和古籍检索学等,便构成本书自成体系的结构内容。本书对上述各个学术
本书立足大数据和开放科学时代对科技文献知识服务的需求,系统地介绍了科技文献细粒度组织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及知识服务的创新方式。全书共七章,首先介绍科技文献组织的演变,阐述了科技文献细粒度组织的概念、必要性及关键问题;然后针对科技文献细粒度的描述、表示、抽取与组织四个关键环节,阐述了相关理论与方法,有助于读者系统地掌握科技
本书详述江苏刻书历史沿革。江苏刻书历史久远,成就辉煌。唐朝中期,苏州和扬州等地民间开始雕版日历等,唐末五代时,江南地区刻书业已形成一定基础。北宋时,苏州、金陵等地出现官刻、私刻和寺观刻书。南宋时,金陵、苏州和扬州成为刻书中心,所刻典籍遍及四部,十分精美。元朝时,江苏境内建康路儒学、扬州路儒学、平江路儒学和无锡州学等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