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探究了“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科学基础、实践路径、方法论、学习环境、教育技术、评价评估、组织管理等,为关心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简明而清晰的知识地图,并结合中国本科教育改革需要,就如何在中国开展相关教学改革和支持系统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整个研究前后持续十年,书中的许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式,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等,才能办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此,本书充分运用实证、定量研究和理论、定性研究相接合的方法,分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智能经济时代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服务于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教材主要
中国人民大学年鉴2020
高校德育协同创新研究旨在凝聚高校德育多元主体力量、整合高校德育资源和激发高校德育协同效应。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协同思想、协同学理论等为高校德育协同创新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纵观高校德育协同创新的历史演进,高校德育体系经历了传统集体主义向度——系统化发展——协同创新的演进。高校德育协同创新可以视为开放的
本书由四大篇15章构成。以环境与需求、内容、敏捷理论、实验方法为逻辑轴线,分别阐述工程主题、教育主体、内容对象、实现技术、过程管控、评价服务等内容。全书提出了诸多原创性观点和成果。供从事工程教育的学校、管理者、老师,学习工程的学生,工程师从业的工程产业界,特别是工程教育研究者参考。本著在深刻剖析教育现状之后,旨在提供工
本书以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基本内容为基底,以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介绍了大学的学习、大学的生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就业与深造等主要内容。论述了大学生身份上的转变,以及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提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具体要求内容,包括学业方面的学习,安全教育、保持身心健康、学会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民国时期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毕业纪念册,如北京大学的同学录、燕京大学的毕业年刊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近现代文献收藏丰富,其中既有老北大的收藏与积累,也有得益于1953年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馆藏的并入,故北大图书馆收藏的老北大、燕大毕业纪念册相对比较完整。其中燕京大学毕业年刊16册,时间跨度从1923年至1950年,中间缺19
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大学生的职业观和就业观,职业及其发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当前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去向,大学生求职准备,求职实战,自主创业。同时,在求职心理和就业过程中的法律保护方面也进行了一定阐述。
本书是由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以高等教育研究为主的学术刊物,每年定期出版。恪守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原则,紧密围绕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研究发展趋势,把握难点热点,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服务,为繁荣陕西省、西北地区和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本卷为第十卷,特别关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