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研究(1912—1936)》以民国国立大学理想本位一现实本位一实践本位学科价值取向发展演变的三个历史时期为经,以“学科知识一学科制度一学科文化”为纬,动态研究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演化的影响因素,追寻其实践效果,并探讨造成学科发展价值理想与实施现状的差距,揭示不同价值取
21世纪初出现了世界格局一个全新维度,就是中国因素的加入。中国走向世界,在改变自己中影响世界,在发展自己中促进世界。这种在开放中变迁,在碰撞中融合的过程自然是一个跨文化对话的过程,而要展望这一过程的方向,要问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积极因素是否能够持续,就必然要深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就不能不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觉。
本书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并提出:“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各国人民留出他们各自的位置”的观点。论述周密,言必有据。
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皆是从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书中所谈内容,对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文化精神观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学概论》内容简介:介绍文化学相关的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梳理文化学的发展历史,重点讨论文化学通常关注的主要文化现象与问题,介绍学界的第一新观点。着重从八个主要方面阐述文化学的概括,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指出学习本门课中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你多大年纪?越是追问这个问题,就越是难以回答,因为人类有许多不同的老化方式:生物上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此外还有一个文化年纪(cultureage)。如此,我们或许比想象中老很多。 但本书作者认为,在年纪变得更老的同时,人类在外观、行为、心智、生活方式,以及*重要的欲望方面,却又变得惊人的年轻,我们正活在一个膜拜青春
本书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国哲学的特点、何谓国学等问题,对于文化自觉、文明比较与文明对话有着积极意义。
《小道有理》是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中的一种,作者朗宓榭是位德国汉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前科学时代的术数和命理文化。命理和预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然而很长时间不被学界所重视。朗教授注意到,西方的预测学在历史上频频受到打压,而预测学在中国则能不间断发展,并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中国独特
赵琦美是明代常熟著名藏书家,为藏、抄书籍不惜损衣削食,不惜代价,其宋元版本开吴地藏书、校勘之风,为后人保留了珍贵的文献史料,在戏曲、医学、建筑学等领域影响至今。赵琦美所著《脉望馆书目》,首开千字文类目编排,对于中国目录学亦影响深远。本书对赵琦美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考证赵氏生平事迹、家世渊源、著作交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