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微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和新闻思想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的重要奠基人。在新闻史上与北甘南王西北何之美誉。为了深切缅怀何先生的新闻业绩和教育贡献,追思学习何先生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不懈奋斗的高尚品格,推进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青年新闻传播
本书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为高职院校的职业属性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样式。本书介绍了学校的理念文化识别系统(校训、学校精神、三风等)、视觉文化识别系统(校徽、校旗、校歌等)、行为识别系统(师生员工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发展方向)、环境文化识别系统(校园道路命名、景观与环境规划与设计等),阐释全校
基层传播是研究基层空间里的传播行为,是以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基层治理为基础,探究传播参与基层实践的中国经验。基层传播不仅考察信息扩散到基层的过程,而且反思媒体、媒介在基层发挥的社会功能。由于中国长期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革命和改革的方式完成现代化转型,基层传播在基层社会改造和动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传播有
本书的创作灵感源自家喻户晓的《隆中对》。一千八百多年前,在南阳郊外一间茅庐里,诸葛亮与刘备浊酒一杯,纵论天下。诸葛亮有条有理地析解形势、提出愿景,从战略战术上设计路径、明确打法,谈笑之间完成了三分天下的谋划布局。重读《隆中对》,对于媒体深融可以获得这样一些启示:既要有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又要有精准的战术打法;媒体深融需
本书共分为5个项目,分别是单人单机位、双人单机位、单人双机位、双人双机位和多人多机位访谈节目制作。通过这5个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实践项目,读者可以将影像与影视器材的使用、技术指标、专业术语、操作方法、节目制作流程等知识性的内容融合进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本书以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触感审美”这一核心概念,具体探讨了新媒介文艺活动在时空结构、文本形态、人机互动、审美经验、批评标准和批评话语等方面的嬗变与重构。
本书共收录中国气候传播经典案例76个,包括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及重要人物案例7个,政府案例11个,媒体案例9个,企业案例15个,公益组织案例14个,社会公众案例13个以及智库案例7个。通过这些案例,全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媒体、公益组织、企业、公众、智库等单位和个人等“5+1”主体在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的责任与担当、探索与创
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六十多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视事业从无到有,逐渐确立起这一主流大众媒介的强势面貌。长期以来,电视的文化形塑着人们对社会的想象与认知,也生成了深入生活世界的文化机制,对于整合当代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理解中国电视,并不仅仅是对其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工具的审视,更是对使用并且依
《新闻传播学前沿》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传统,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出版宗旨,直面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旨在关注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新情况,聚焦学术前沿问题、学科建设新动态,回应传媒改革实践;通过探讨新闻传播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进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进一步发展
本书记录了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于2021年底举办的10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100位来自学界、业界、出版界和新闻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的发言稿。这些专家回顾了我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的历程,研判了当前教材建设存在的紧迫问题,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形成共识,从宏观层面和具体工作方面,构画了新闻传播学教材的清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