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在网络时代需要充分发掘,只有了解本民族文化才能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以世界自然遗产——恩施唐崖土司城为例,论述民间文化记忆面临的困境与突围,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利用好新媒体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用中国话语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本书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获取的一手材料,结合文
本书主要研究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比较深刻解读文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从多个视角阐发文旅融合发展形成的要件,并且能结合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深入阐释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本书基于大量的文旅资料和文献的阅读,加强学理支撑、深入调查研究、注重表述客观严谨准确对文旅融合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进行全面研究,是为了与时俱进深化对
书稿探讨了中国和拉美之间的相互认知,特别是拉美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及其对拉美的影响,以及在此背景下中拉如何加深相互认识。同时探讨了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拉双方在各领域的交流现状,涉及政府、企业和民间在官方对话机制、专业论坛、人民团体、企业责任、文化产业、出版、学术等诸多方面,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优化和改进双方的
本书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撰的第16本陕西文化发展报告,是以陕西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权威性研究报告和高端理论平台,旨在为陕西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全省文化发展繁荣以及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本书全面总结了2023年陕西文化发展的状况与成就,并预测了2024年的发展趋势,对陕西黄河流域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发展、文化短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23~2024)》围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展开研究,系统盘点2023年北京文化发展的总体状况与整体态势,梳理2023年北京文化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与新动态,并围绕“十四五”文化发展目标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政策、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等,考察北京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成因,在此基础上探讨科学合理的
东北之为北方的历史,同时是它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工业基地、文化工业基地和另类现代性前沿的历史。本书是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等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自20世纪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就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资产。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作为新兴业态和朝阳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阵地。《构建多维支撑的沈阳新型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研究》围绕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展开,就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意产品、文商旅融合、文化产
本书选取“山西文化记忆”32个项目中的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丁村遗址、河东盐池、陶寺遗址、晋国博物馆、晋商票号、天龙山石窟等几个项目,通过展示、追寻各个项目中的文明碎片,探寻山西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印记,激发读者对山西的热爱之情。
本书选取“山西文化记忆”32个项目中的壶口瀑布、寒食节·绵山、赵氏孤儿·藏山、雁门关、洪洞大槐树、山西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等几个能充分展示大美山西以及山西特色的项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山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激发人们爱山西、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元代北京与中外文化交流;明代北京与中外文化交流;清前期中西交流与碰撞;清前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知识界的因应;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