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是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形成的低平原,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黑龙江省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部,区内分布有大面积天然湿地,类型多样,物种丰富,是三江平原原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缩影,是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及其它水鸟重要的繁殖栖息地及迁徙水鸟的重要停歇地。本书共分十五章。第
本书全面探讨冰川保护的理论基础、技术措施及实际案例,介绍冰川保护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在介绍冰川变化现状及其对自然灾害、水文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深远影响的基础上,突出冰川退缩对全球生态平衡与社会发展的威胁,详细阐述多种保护措施,如人工覆盖、人工增雪、节能减排、地球工程等,从理论原理到技术实施方面提供系统分析和实践指
本书围绕长江上游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全面系统地分析了199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不同等级降水强度、降水次数,以及干旱少雨、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的多尺度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通过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评估不同模式对长江上游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在优选多模式模拟的基础上
青海省海德乌拉铀矿床地处东昆仑造山带的东段,是近期在我国西北地区唯一探明的单铀型火山岩型铀矿床。本书对海德乌拉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查明了新鲜、蚀变和矿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铀矿物与共生脉石矿物的矿物学特征,阐明了不同期次成矿流体来源、性质与演化规律,厘定了海德乌拉铀矿床成矿时代,最后,在总结前
本书分别从中西海洋史比较、全球海洋治理、国际法治、国际安全与外交、海洋经济与科技、海洋合作等多学科、多角度、交叉学科展开研究,针对全球海洋事务涉及的政治、经济、安全、环境、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全面的视角,首次大规模跨学科集合各领域的顶尖权威学者和团队,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构建和实践路径
时空数据的异质性与稀疏分布特征制约了数据挖掘算法的实现,显著影响时空数据刻画与分析能力。因此,研究异质分布稀疏时空数据重构与预测方法对于精准刻画地表自然与社会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通过融合时空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提出了时空缺失数据渐进式插值、稀疏时空数据重构、顾及时空异质性的动态预测等模型。通过这些创新方法,本书为时空
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23)是兼具学校工作公报以及编年史料的工具书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为领导决策和教育规划提供可靠依据,为校内外各方面人士了解、研究学校事业提供权威信息,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本年鉴全面收录反映了2019年度内(1月1日—12月31日)学校各方面工作情况的资料,包括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
本书是一本面向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教材。本书结合教学大纲与实验室条件,系统设计了包括实验室规范、课内与课外实习项目的实践内容,涵盖增田—科里尔图解、微量元素蛛网图、放射性同位素等时线图、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等核心技能训练,旨在通过数据标准化、图解绘制与地球化学意义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理论
本书基于近年来北冰洋多学科的调查与研究资料,概述北冰洋的地形地貌、现代海洋环境、冰盖与冰川作用、构造演化历史和区域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我国第1次至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研究成果,全面归纳和展示我国学者在北冰洋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古海洋与古气候等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如北冰洋近现代生源沉积
本书是一本综合介绍复杂地表环境下热红外遥感建模核心理论与方法的专著,主要包含以下七个部分:①热红外辐射传输模型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及模型间对比;②山地场景(单一坡、复合坡)下的植被辐射传输建模;③城市场景热红外辐射建模及城市建筑-植被复合场景建模;④地表辐射方向性的时空特征分析;⑤温度角度归一化方法,涵盖光学-热红外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