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湟地区在行政上基本实现了内地化,各民族交往频繁,文化互动类型丰富。本书以官方正史、地方史志、私家著述和档案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清代河湟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族际交往、文化互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指出交融性而非区隔化是其文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国家意志、地方利益和民族诉求的趋同促成了清代河湟地区各
2023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收入总额为20638.3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20140.1亿元。北京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文化产品出口额为52.69亿元;文化产品进口额为181.44亿元。全书分为总报告、行业篇、专题篇、比较与借鉴篇,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焦点,多角度
这是一部探讨北京西山地区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独特作用与意义的著作。西山文化,作为北京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深刻影响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而且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紧密相关。书中详细阐述了西山地区与众多历史名人之间的文化情缘,以及中外历史交流中的珍贵片段。作者通过这些故事的叙述,不仅旨在抢救性地钩沉西山的
《秧歌戏曲》共两册,上册为秧歌戏曲发展史、音乐,下册为把子功。全面介绍了朔州秧歌戏由民间土滩踢鼓秧歌登上戏剧舞台,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音乐部分详细记载了流传于晋北一带古老独特的大秧歌曲谱形式;把子功使大秧歌舞蹈表演技巧跃然纸上。朔州秧歌戏是融武术、舞蹈、戏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兼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流行于以朔州
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历者口述史”丛书之一。丛书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学者及亲历者进行细致全面的访谈记录,鲜活而生动地呈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动态过程。刘魁立是我国民间文艺理论家,曾任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著有民
本教材面向高职学生,是集视频、音频、拓展资源等为一体的多模态教材。教材共15章,每个模块章节包括“课前影视片段欣赏”“跟我学”“跟我做”和“自己做”四个方面。教材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入手,以影视片段、相关文章和交际案例等视听素材为载体,通过视听、阅读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口语交互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本教材依托省
"跨文化沟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分享和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高水平对外开放及经贸全球化促进了国际交流。国际交流首先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又反过来促进国际交流。本书分理论篇和实务篇。理论篇简要阐述了文化与沟通、语言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作用、跨文化非语言沟通、不同文化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关系的文化准则;实务篇简要阐述了跨文化
书稿从文化哲学入手,立足于文化创新视角,对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作出梳理,重新对文化论战,尤其是本位文化派的主张做出了评价。通过本位文化派与全盘西化派之间的论争,反映了文化的自主选择性与趋同性之间的对立,回应当下中国文化发展问题,更加具有现实性。作者立足目前的文化发展状况,进一步讨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内
本书集结了各大高校文化创意产品领域的专家学者,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提升社会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火热的citywalk、沉浸式旅游演艺到乡村电影中的乡土美学,本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文旅新业态、文化融合交汇、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和文旅影像叙事四大板块对202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做了重点梳理。一方面,发挥了“
这里呈现的是近年来作者对网络亚文化领域所做的思考。作为专题性的研究,本书试图通过对网络亚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的阐释来让读者了解网络亚文化的谱系、风格、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