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聚焦新媒介史论议题,划分为五讲内容。第一讲从媒介与新媒介的基础理论出发,对媒介的定义、形态与本质以及时代的新媒介与新媒介的时代等内容进行论述;第二讲主要对新媒介的演进历程进行阐述;第三讲对新媒介的技术变革从互联化——器物之变、数字化——符号之变、智能化——计算之变三个层面进行解读;第四讲对主要涉及新媒介各种主要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信息空前繁荣,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下降,“两微一端”成为很多中国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成为社会舆论的新引擎。突发事件话语体系不可控性增强,突发事件话语体系呈现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参与渠道的广泛性、传播空间的无界性与意见汇聚的实时性、议题生成的自发性与舆论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点。本书从网络舆情研究的
本书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和前沿的理论分析,紧密结合国际舆论环境变迁和媒介技术变革生态,考察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在地性传播情况,从传播策略、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手段全方位地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整体能力,挖掘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主流媒体作为深度阐释我国政策方略、价值主张、国家形象的窗口,在国际传播中承担了讲好中国和中国人
《吕梁日报》这五十年,是与吕梁同呼吸、共命运、同发展、共成长的五十年。五十年来,《吕梁日报》在记录中成长,在成长中记录。一部《吕梁日报》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吕梁的创业史、成长史。本书详细记述了《吕梁日报》五十年报庆的重要事项和《吕梁日报》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全面反映了《吕梁日报》记录见证吕梁发展变迁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
媒介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传媒规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基础,是否因为技术进步、社会矛盾变化而受到冲击?融合背景下,传媒规制的意义、价值是什么?要在哪些价值、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怎样的过程来推动产业发展、回应技术变迁,同时又保障社会效益、实现规范目标?具体来说,作为世界传媒标杆的英国,其规制体系有什么特色,有哪些值得注意和借鉴的
本书拓展了产业组织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即结构-行为-绩效)框架,运用该框架分析民国时期民营报业经营状况。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SCP指的是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进一步影响市场绩效。该书认为,结构不仅仅指市场结构,而应该从广阔意义上的报业的市场结构、空间结构和组织结构等因
本书以年份为纲,选校了从1900年到1911年共12年的白话报刊语料,其中,每个年份在三万字左右。书中对白话报刊做了必要的校勘整理工作,主要包括文字错讹、断句空格的脱漏、标点符号的衍脱等。另外还对涉及的白话报刊均以脚注的形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内容主要是白话报刊的创刊及停刊日期、出版周期、出版地、发行人及编辑者、主要栏目等
《新华日报》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并一直持续至1947年2月28日。本书在收集《新华日报》1938—1947年各种版本资料的基础上,以最新数字技术,原汁原味
李彬文集》收录了李彬教授的五本学术代表作。1.《传播学引论》(第四版)已经畅销了30年,历久弥新,本次推出的是它的第四版。此书是少有的能把学术理论阐释得如此文采斐然之作。书中古今中外的案例丰富,作者旁征博引,论述得才情纵横,笔调引人入胜。书中对传播与传播研究进行全景式的论述,系统讲解传播学的历史沿革、学术思想、经典研究
本书收录以纪实性和新闻类图像为主要内容的画报,重点遴选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内容与时代及民众生活密切结合的刊物,如《图画世界》《田家画报》《字林西报·星期新闻增刊》《东方画刊》《支前画报》等,力求客观、全面呈现当时的新闻出版物各种样态。汇编所收资料是研究近现代图像新闻史的一手资料,也是研究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觉档案,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