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两部分,涵盖了丰富的主题。第一部分,“地基遥感”,包含了关于天气雷达及其在龙卷风、风暴和雷暴探测、表征和预报中应用的文章。这些材料也描述了用于气象和水文的雷达系统的最新进展,其中一章介绍了云雷达及其应用。第二部分,“星载遥感”,涵盖了降水的卫星遥感探测,并以重大项目为例进行说明,包括热带降雨测量任务(Tropi
本书介绍一种气象主题,包括20个左右气象现象,以自然界中出现的奇异现象和独特事件等引起读者的兴趣,再利用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去解释或破译这些现象,从而使读者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体会气象的魔力。
本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太阳、风、雨、云、雪、大气放电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介绍了其观测方法和观测工具。后半部分讨论了气象学的实际应用,即天气预报、气象学史研究和人类改变天气的尝试。
本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作者已提供本单位的保密审查,不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空间环境科学是顺应现代人类航天活动需求,在空间物理学范畴内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主要研究方向是对航天器所在空间的环境及其效应进行探测、研究,保障航天器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里稳定、可靠地运行。本书重点介绍了近地空间环境,重点阐述采用电离层探测
本书是一部天空科普书,同时是天空奇观的摄影集,目标与定位是天空/天象/大气现象类科普的基石。云与大气光象(彩虹类、宝光类、冰晕类、嚴景类、电光类、天空的色彩与光影等),以及中外不同时代对天空/天象的认知史,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多年来在生态气象、气候变化、气候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北京气候与生态环境基本状况,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长年代变化特征,高温热浪、强降水等主要气象灾害及影响以及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热岛、地表植被等时空变化,详细给出了北京的生态气象特征,结合北京城市特点,研究了影响北京风环境容量的大气混合层厚度、地
本书分析解读与气象学、气候学相关的名词佳句,让读者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感受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如坐深甑遭炊蒸”;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峙桃花始盛开”中领悟温度垂直递减率的意义;在“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中感受空中风强而多变的性质。诗词与气象的跨学科融会贯通有助于把一些与气象学、气候学相
本书是一部科学史著作,介绍了气候科学在19—20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区域内的起源与发展。作者从奥匈帝国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奥匈帝国的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为何曾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气象学和气候科学研究。作者发现,这些行动的背后都是为了满足一种政治和社会需求。19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欧洲,对于奥地利帝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