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的备考用书,书中包括八个部分的内容:教育基础知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本书以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为蓝本进行编写,考点覆盖全面。本书设置“考情分析”,帮助考生梳理常考
本书主要针对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特征,结合中国传统审育观念和西方美育观念的差异,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特别是就读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意义(为什么)、内涵(是什么)和方法(怎么样)三大问题。从理论层面阐释将审美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意义;从实操层面分析了将审美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的现实问题、具体方法和预期前景,总结了十
丰富的技术形态构成了富技术的时代背景,并促进了教育生态的持续变革,人们对教育的理解正在发生诸多突破性创新。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加持,由富技术构建的学习空间将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理性学习场所,它还可能基于学习个体的行为过程数据的记录与判断,持续创建学习的新场景或新情境,支持个体形成差异化的学
本书为作者的博士论文。教师教学正义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本研究从微观教学活动视角切入,关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正义问题,基于教育学立场探讨正义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适用边界,尝试为教师教学走向正义提供价值原则和和实践路径建议。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为导言,概述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第二章阐释讨论教学正义
本书聚焦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分析了当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足,深入探讨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以及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并结合实践案例,介绍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设计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案,通过实践案例和效果评价,验证了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
本书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模块,依据二十四节气特点,挖掘节气中最具有特色的劳动主题,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劳动内容,最终形成二十四个劳动项目。每个项目分为八部分:情境导入、明确任务、学习目标、制订计划、劳动实施、成果展示、劳动评价、知识拓展,每部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劳动项目实施充分利用高科技,呈现"文化+科技+劳动教育
该书提出,中国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性、中国风格的教育学,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教育学样态包含自身的学科定位、价值取向、基本内涵、关键特征等。中国教育学面临着学科自觉性、自主性、原创性不足,基本理论研究薄弱、学科成果转化乏力、世界话语权有待提升
本书主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育人审美化的机制与规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当代中国高校劳动教育,从中外劳动教育理论及育人实践中借鉴经验,分析规律;(2)阐述大学生劳动育人的内容体系,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新工科、新文科等学科专业发展背景,从人文素养构成、劳动知识构成、情感态度构成等方面具体分析;(3)探究劳动与
本书从教师知识视角切入,透视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提出“教师是知识的生产者”这一命题,创新性地丰富教师的社会身份与专业角色,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全新的逻辑与路径。在充分运用知识生产模式理论、默会知识理论、知识治理理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等基础上,本书分析了教师成为知识生产者角色的何以可能与何以可行、教师知识生
本书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伦理”集刊,已出9辑,本辑为第10辑。 本期延续此前模式,分11个专题分别展开,每个专题收入2~4篇文章,分别来自30多位个人署名或集体署名的作者,具体内容包括“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四层国家伦理逻辑建构”“风险社会的师德危机:对师生性关系的法社会学与伦理学审察”“论数字化对道德教育功能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