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之图像》是珍贵的图像文献,它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为我们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值此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杭州国家版本馆聚焦征集、保
《电视戏曲发展路径研究》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分课题“电视戏曲栏目研究”成果。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电视戏曲栏目以及相关节目,在系统梳理电视戏曲发展阶段过程的基础上,将研究重点放在新世纪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与创新上,对栏目从策划、展示、反馈、总结的整个环节链进行分析,并对电视戏曲发展历史中的得失予以学术评判。本书整体风格以描述为主
本书包括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以及大事记四个部分。一、总报告题为“2022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全面疏理我国2022年度非遗保护实践中法制、名录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学术研究等问题经验与发展趋势,开展理论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二、分题报告为十篇,按
本报告立足于100家“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的观察数据与理论思考,围绕我国“文化政策”这一重大问题,对中国基层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微观进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主要反映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问题,在此基础上检视和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政策效应,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的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秉承这一遵循,江西省台办组织编写赣台文化交流丛书,第二册《技与艺:民俗文化》全书共分文房四宝、手工制瓷、舌尖美食、中医中药、建筑装饰、百工之艺
本书共九章。第一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第二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三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主体与保护意义,第四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与原则,第五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第六章为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七章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八章为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第九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是在2016年创刊的同名内刊基础上于2019年创办的,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承办。季刊,3、6、9、12月25日出版,72页。集刊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近六年来,共刊发了近六百
本书是关于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与传播的书籍,共分为6章。本书从文化遗产介绍入手,针对文化遗产的产生与构成、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对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虚拟博物馆的开发与建设做了一定的介绍;最后还剖析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与展示、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的内容;本书从文化遗产的基本理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联系的多维视角,聚焦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即如何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如何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
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精神需求增加,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本书结合当下时代背景,阐述研究农村文化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借助多种研究方法,先总体概括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发展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