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学会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中国地质学会决定编写一部《中国地质学会百年大事记》以此来回顾学会百年历程,展示学会百年成就,传承百年奋斗精神,启航学会新征程。一百年来,中国地质学会经历了萌芽初创、快速发展、完善壮大和创新转型四个发展阶段,始终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支撑保障
本书分为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两大部分。其中室内实验的部分包括: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矿物、岩石的显微鉴定;地质罗盘仪的使用,读图与绘图三个方面。该部分的内容基本按理论教材的顺序编写。野外实习的部分包括: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地貌调查;地质地貌调查的遥感方法;典型的地质地貌教学实习路线五个方
本书系统开展了地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应用探索。构建了地质工科人才“三观五能”培养模式,形成了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体系,系统开展了教育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三观五能”培养模式为核心,进行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及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地质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实践,拓展了地质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
本书依托滇中引水工程,通过对输水隧洞穿越的活动断层的运动性质、最新活动部位软弱带进行工程活动性分带研究,科学计算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活动断层蠕滑累计位错量,为工程衬砌结构设计、设防部位确定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套相关研究方法体系。
大别造山带的野外实践和研究方法
基于地震资料进行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资料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断层的高效准确解释对于油气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从地震叠后资料的预处理、地震断层属性的计算、地震断层属性的增强处理、地震断层的智能识别以及在不同工区地震资料的应用几个方法展开。本书的特点是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涉及到地震资料断层智能识别的各种方法技术。
本书是作者在讲授地质学类本科专业课程“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概论”的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大地构造学”方面,本课程内容以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为主,这是国际上最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并已得到广泛的承认,同时也适当介绍传统的槽台学说作为补充,因为槽台学说的成果也使地质学有了很大发展,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我国曾创立了
本书介绍了物源、搬运与沉积作用、沉积结构与构造、沉积岩的类型与特征、成岩作用机理、沉积相及研究方法、沉积岩实验方法等沉积地质学知识。
吐哈盆地及邻区重磁资料综合研究
碳酸盐风化通过溶解捕获大气和土壤中的CO2形成溶解无机碳,然后通过生物碳泵形成有机碳沉积产生碳汇。本书基于大型模拟实验场和云南抚仙湖,对关联的两个过程进行了系统阐述,揭示了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高度敏感性。碳酸盐风化碳汇研究不仅解决了碳酸盐风化有无碳汇的科学问题,而且为寻找全球“遗失碳汇”和未来通过土地利用调控碳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