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质简史·武隆卷/重庆市地质简史科普系列丛书》以武隆地区的地质演化史为主线,图文并茂地简述了武隆地区的地质演化进程、地貌发展历程、自然资源形成过程以及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等内容,有助于促进广大读者对武隆地区地质情况的了解,从而达到宣传重庆市武隆地区特色自然资源、传播地质科学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是由北东东向左旋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带、北西西向的祁连山海原断裂带和近东西向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三条巨型左旋走滑断裂所围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地壳块体,称为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由于高原整体不断隆升和向北东侧向挤压,在块体内部形成了一些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如柴北缘断裂、党河南山断裂、大哈
雁荡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以下简称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和台州市内,由雁荡山、楠溪江、方山一长屿硐天3个各具特色的园区组成,面积298.80平方千米,是以火山岩地质地貌为主导,千年宗教历史、山水文化和石文化交相辉映的综合性自然公园。雁荡山属大型滨海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测绘、气象、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地质找矿等几乎所有与地学有关的领域。随着新型传感器的不断推出,遥感数据的分辨率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对地物的识别精度和准确程度,将遥感技术和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主要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对准噶尔盆地及其周缘地区进行遥感地质解译
本书是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需要,结合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专业的特色编写的。编写过程中,重点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内容力求精练,突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原料矿物学通论,中篇为原料矿物学各论,下篇为矿物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全书主要介绍了原料矿物的化学组成、
本书主要介绍了杭州六年级小学生阳宝跟随地质学家爸爸来到安吉余村,乘坐时光穿梭机穿越时空,开启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地质探秘之旅的故事。阳宝和爸爸从南华纪开始,依次经历了寒武纪、白垩纪、第四纪、20世纪九十年代,最后回到现代。在这次特殊的旅行中,他们熬过了严寒和酷暑,畅游了大海,与三叶虫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亲眼目睹了正在喷发的火
本书内容涉及认识实习目的和培养要求,野外工作的准备与安全管理,野外工具的种类、使用方法、素描图和样品采集的流程与方法,阜新周缘的地质概况与地质演化、野外路线点的实习路线和实习内容、实习报告的撰写内容、要求和撰写方法、参考文献以及建议阅读的书籍。内容全面细致,是指导学生实习的一本很必要的参考书。
本图编图范围涵盖中国西北行政区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以大地构造相为基本编图单元,将中国西北部划分成6个一级单元,30个二级单元和118个三级单元。各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再现了从超大陆裂离-多陆块洋盆-多岛弧盆系大洋-弧陆碰撞(增生造山)-碰撞造山-后造山伸展-陆内盆山构造的演化历程。
2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 沧海桑田是否是人们对大陆漂移的早期想象? 魏格纳在本书中提出,在石炭纪以前,地球存在一个巨大的陆地泛大陆。后来,由于潮汐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影响,伴随着地震和火山喷发,泛大陆发生破裂和漂移,经过数亿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书中魏格纳给
本书共40章,是作者多年来在龙门山地区从事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龙门山造山带和前陆盆地,活动构造地震,岩浆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和长期影响及衰减。本书不仅为科学家提供青藏高原和前陆盆地边缘造山带关于地震产生机制、地震灾害和灾后重建有代表性的实例,还提供了大陆间造山带和前陆盆地关于全球研究的实例,可以帮助地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