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气候治理演化出一条从规则到行动的清晰轨迹。然而,气候治理之路崎岖而又充满波折,其中掺杂着政治偏见、交织着利益诉求,这对治理方案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后巴黎时代,国际气候治理的模式和格局面临着深刻变化,高质量气候治理对差异化减排机制的设计和多样化评估方式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书分为7章,分别为第1章冰期与冰川,第2章地球为什么会“忽冷忽热”,第3章天文假说面临窘境其他学说渐次登场,第4章中国气候5000年,第5章海洋的沧桑之变,第6章研究尚未有穷期,第7章风物长宜放眼量。
本报告涵盖历史气候演变、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的预估、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气候变化与环境空气质量、碳收支的评估、影响评估与脆弱性分析、适应和减缓政策评估方法学、责任和义务分析等内容。为使读者掌握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对气候变化事实、经济社会脆弱性、政策应对等问题进行科学评估,本报告在理论阐释评估方法的同时,更注重各种评估方法的
本书对行为体在规范传播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的策略选择进行研究,同时引入“策略”概念对行为体的能动性进行深入探讨,把研究层次回落至国家内部的政治进程和规范竞争之中,试图打破国家作为理性、单一行为体的黑匣子。在国内进程的层次研究上,作者将层次分析进一步细化到了行为体的语言实践及其所采取的策略上,认为行为体的实践策略决定了国内规
本书内容包括室外热舒适度适应模型建构方法、历史街区空间热舒适度适应模型建构实践、历史街区热舒适度改善提升的应用实践三大部分,总结老城历史街区街道空间的优化策略与模式,建立热舒适度动态评估体系,为未来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全新世期间亚洲夏季风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演化历史以及气候变化对湖泊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古气候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需要重点关注。本研究选择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高U湖泊阿翁错为研究对象,钻取沉积物岩芯,使用加速器质谱放射性碳(AMS14C)定年:通过多种代用指标(介形类、碳酸盐及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同位素、元素以及色素等),结合现代
本书收集了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系统概况、信息系统的定位、基本功能、各级用户的主要任务,以及信息系统在计划、执行、检查、处置和综合管理各功能模块使用方面的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给出简要解答,并总结出了各功能模块使用中的注意要点和关键知识点。
本书由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写,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三号文)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国务院三号文原文展开,然后回顾了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国务院三号文评估的中期成果和终期成就,接下来汇总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6个计划单列市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三号文的评估报告,最后以附录的形式集中展示了2006
本书共分9章,第1章、第2章介绍了贵州省情与山地气候特征,第3章至第8章分别针对农田、森林、水体湿地、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城市、山地旅游进行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第9章介绍了在高原地区进行生态修复的人工增雨方法、作业规范和增雨后的效果评估。
本书针对天津市典型生态系统气象监测、评估、服务等业务能力建设,介绍了天津市气象局近年来生态气象的研究成果。书中介绍了基于气象要素、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天津市城市、水体湿地、林地植被、农田以及海岸带等典型生态系统监测、评估,分析了影响生态系统的气候概况、极端气候事件与气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