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全球产业分工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加速调整,新兴信息技术成为工程科技发展的牵引力量,工程教育发展面临新需求与新机遇。当前我国工程教育总体规模空前巨大,但质量挑战仍十分严峻。本书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成果,对面向2035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思路以及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走向世界
本书借鉴和整合了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在介绍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充分体现系统性、前瞻性、实践性和适用性等特点。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与方法,第二部分是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第三部分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第四部分是理论前沿问题。本书每章都设有本章要点、
本书以面向学科表现度的一流工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梳理相关理论与政策,厘清了学科发展脉络及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政策演变历程,辨析了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区别,明确了一流学科建设评价的类型和适用范围,比较了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学科评价体系,从而找出现有研究不足和存在问题,界定出本专
本书以图为主,生动形象地描绘华南理工大学在改革与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塑造和宣传华工的整体形象,展示华工人的风采。第一章“血脉赓续源流长(1918-1952)”,包括革命运动和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展示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先后迁徙各地办学的史料。第二章“奋楫启航群英谱(1952-1978)”,包括代表性事件、代表性人物、代表性
帮助学生实现人的发展,获得追求自身主体自由的能力,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共同追求。但是高等教育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天然地带有国家、民族和社会对培养有用之才的期望。那么,高等教育到底是学生追求自由的阶梯?还是公共权力生产人力资源的工厂?为了解答这个难题,作者从西方教育哲学对教育目的的两个教条入手,对其进行分析批判,进而确证
本书收录了与高校廉洁从教有关的政策、法律、制度、纪律和规定,按照党内法规制度文件、监察法律法规、高校职务违法犯罪预防相关规定、高校特别规定四个方面分类,基本涵盖了目前高校管理和监督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指导性。能够为高校廉洁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下,高校专业教学和学生专业优势、能力体现得更加明显,知识融合互补多元化,促使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新时代特点。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大学生在毕业就业前获得了创业模拟和思维锻炼,通过明确就业方向的项目训练,提前进入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解难题、汇众智、集群思的众创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寻找到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契合学科和专业特色、贴近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切实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现代工程教育培养体系,不仅在科技知识上需要延展,而
本书在针对工科学生创新素养影响因素的分析下,提出了系列创新性手段,建立起应试与创新之间的均衡机制,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堵住影响学生创新素养的漏洞,构建起引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教育评价机制;通过开源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课程细粒度质量监控,通过产赛研结合的一体化实践平台创立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以创新实践为抓手,系统整创新
当前,国内高校教学科研失衡,教学评价问题诸多。与此同时,国际上出现了教师教学学术思潮,并在国家和高校层面通过建立教学发展中心、教育教学联盟等方式进行教育改革。本书以教学学术的内涵与属性特征为核心,以教学过程公开化,教学成果公开、分享交流和接受批评质疑为评价依据,以观念、知识、交流与反思等为内容维度,从教师自我、同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