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地震社会学和救灾制度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和问题导向,着重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基本概况及特点,以及由此而引起我国现行地震救灾管理、救灾队伍、救灾医疗、救灾物资、救灾捐款、灾后重建、救灾科技、救灾立法、救灾宣传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专题研讨,并对上述相关管理制度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对策与措
本书共10章,分别介绍了反应谱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反应谱与设计谱之间的关系、当前设计谱存在的问题、等效地震动模型、脉冲型地震动、远场类谐和地震动和地下工程地震动的规准和双规准反应谱特性等内容,本书可以作为地震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参考书籍,也可以作为从事地震动反应谱和设计谱研究的参考文献。
本书选取关东大地震(1923年)、东南海地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5年)、新潟地震(1964年)、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和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等20世纪以来日本灾害史上6次重大地震灾害中的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下,分析各种形式的媒介在历次地震中的功能发挥,最终
依据中震测函[2014]55号和中震测函[2014]70号文件有关规定,形变分析预报技术管理组于2015年启动了基于震例总结的GNSS形变场、重力场资料的预测指标梳理,基于异常判识与效能检验的定点形变、跨断层形变连续观测资料分析技术方法的清理工作。2019~2020年形变分析预报技术管理组历经数次修订,最终汇编为集分析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在金沙江溪洛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研究方面完成的主要工作,全书共分上下两篇共13章。上篇包括第1-9章内容,论述了金沙江溪洛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的成果:第1、第2章介绍了溪洛渡库区的地质构造及断层活动性研究成果;第3章对库区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第4
该著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星机地协同的大地震灾后灾情快速调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7YFC150090403)科研成果,该项目研发的地震应急救援协同联动信息服务系统通过采集和传输各类灾情及其空间位置信息,实现地震灾区公众、现场指挥部和协同联动成员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提高协同联动信息融合度,消除“信息孤岛”
本书紧紧围绕制约活动断裂带地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采用多种方法技术手段,开展活动断裂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综合研究。对安宁河活动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现今分段活动性特征进行系统调查,查明断裂带附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与断裂带关系。探索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活动断裂带对地
遥感科学的控制论基础
《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对海原大地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全面论述了海原大地震震害和等震线图、震源机制、地震序列、震前异常、地震断裂带和地震构造背景等,首次给出了极震区为北西向的海原大地震等震线图,纠正了1921年起初发表的等震线图极震区为北东向的错误,《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的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书是关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专著。书中系统阐述了有关这些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灾害发生的原理和机制,各种灾害的类型、强度和影响范围,灾害的预测、监测、预报和预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