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教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层序地层学简介,介绍层序地层学的学科属性、发展简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二是理论部分,介绍主要理论学派,包括经典层序地层学、成因层序地层学、旋回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三是介绍不同环境下的层序地层模式,包括海相碎屑岩层序模式(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序模式、湖泊层
本书精选张伯声院士代表性论文46篇,专著1部。内容涉及岩石分类及命名、矿产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大地构造单位划分、黄土线及黄土的形成、黄河河道变迁、陕西水系发育及特点、波浪状镶嵌构造等。尤其是“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我国地质学界认可为“五大构造地质学派”之一。所选论文及专著,既体现“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的发展脉络,
本书以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地质环境条件背景为基础,突出国土资源环境优化配置及国土空间开发需要,涵盖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图件。本书是根据泛珠三角地区已取得的环境地质调查、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从城镇与重要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耕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及与海岸带开发有关的地质环境条件和问题的
作者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近30多年来成因矿物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以矿物发生、发展、消亡和变化为主线,阐述矿物个体和系统演化的过程和条件;依据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矿物组合、矿物种属和矿物特征,论述矿物标型的科学内涵,并提供大量研究资料;从成分、结构、流体包裹体和矿物相平衡等多个维度,介
《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阐述喜马拉雅地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等,融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聚焦喜马拉雅山隆升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和资源环境效应。《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从不同方面论述喜马拉雅造山带基本地质构造特征、新生代隆升过程、隆升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和资源环境效应等,包括喜马拉雅山形成
探究地球在其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是如何保持宜居环境的,这是一个十分严肃和有趣的科学问题。本书以探索地球奥秘、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首先,采用科普方式描绘了地球生物起源、地球构造和岩石的演化过程,从地质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几个重要的问题,并展示了未来深地、深海及深空发展的愿景,让有读者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初步的认知
为了集中反映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近年来地质找矿与“地质+”产业服务进展,特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此论文集,综合集成了矿产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技术与方法、实验与测试等多个领域的新认识、新成果、新进展。
本书内容主要源于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完成的“华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广东)”和“广东省地质遗迹保护区划初步研究”两个项目成果。第一章阐述了广东省地理与地质概况;第二章概括了广东省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历史、地质遗迹保护现状以及重要地质遗迹类型和数量;第三章全面总结了广东省161处重要地质遗迹特征;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丹霞地貌、
本书以四川盆地及周缘志留系页岩21个典型露头剖面、盆地内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精选大量野外露头区的宏观与微观照片,揭示南方海相页岩气地质研究最新成果,探讨重点探区龙马溪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构造沉积响应和优质页岩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甜点层”评价方法,揭示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
本书着重讲述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类、组合型式和形成机制,以及各类地质构造的观察描述和研究方法,并专章讲述了岩浆岩体构造研究。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第三章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第四章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和应用,第五章褶皱,第六章节理,第七章断层,第八章劈理与线理,第九章岩浆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