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包括文物学研究、博物馆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革命文物研究、历史学研究五个部分,汇总了文博界相关研究人员就博物馆展览、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新技术、博物馆藏品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问题的最新思考。
本书列举了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的展览、展示案例,并从照明设计的角度予以分析和呈现。全书分为四章,分别从基本知识、原理、方法和实践四个层面展开。
本文从“非遗”传统手工艺概念入手,分析传统手工艺展陈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围绕“怎么看”、“展什么”和“怎么展”三个核心问题,依据观众与展品、展陈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内容上,对“非遗”传统手工艺进行展陈分类;在形式上,结合展陈信息传播和观众学习行为和接受度,分析传统手工艺展陈理念和原则。旨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
本书将国家博物馆1912年-1949年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段,即1912年7月筹备处成立至1926年10月正式开馆的草创阶段,1926年10月开馆后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初步发展阶段,及1931年10月至1949年10月的动荡阶段;每一时段列为一章,每章前是编者就所见史料对博物馆发展历史、工作概况及重大事件所作的简
本书汇聚了智慧博物馆的新技术、技术体系架构设计、数据资源管理、基本标准制定、国际传播、数字化展示服务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收录了系列高级研修班课程中具有学术价值的教案,同时将《我国智慧博物馆发展调研报告(2019-2020)》纳入其中,形成了继《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18》之后关于智慧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前沿、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文化中的无形资产理论;博物馆文化中的教育理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观众参观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观众参观后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等。
本书以宁夏博物馆为考察中心探索和研究博物馆的研学课程,以期为提升博物馆的素质教育水平提供有益借鉴。全书首先,对现代博物馆研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指出博物馆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的总趋势;其次,从宁夏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基地的角度来论述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对国外博物馆与宁夏博物馆研学旅行的运用情况进行比较;最后探索了博物馆
本著作以图文结合方式,展示大别山地区农耕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大别山地处华中腹地,自西北至东南绵延数百公里,是我国中东部地理与生态的重要分界线。大别山地区包括湖北省的黄冈市、孝感市、随州市,安徽省的六安市、安庆市以及河南省的信阳市等地的三十多个县市。这里民风敦厚,素有耕读传家和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悠久而
本书以博物馆的内涵式发展、博物馆创新发展模式,重点探讨博物馆的品牌建设及其策略、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博物馆展陈文物保护及其创新路径,集中探讨了文物保护制度和政策的变化过程,并梳理了文物保护的专业机构一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管理体制、博物馆人才建设、博物馆学研究等方面,有助于当下博物馆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及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本书设有北京史地、文物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四部分,收录了《明清通州城城内空间布局复原研究》《北京右安门明墓出土银作菊花银及相关问题研究》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