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工作不仅是地球科学的基础与研究主体,更是每一位地质学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书是一本有关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实用手册,内容突出实用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包括野外考察路线选择及准备工作、野外工作方法技术,介绍了古生物收集、沉积学描述、火成岩记录、构造特征描述和变质岩描述以及野外地质图件的绘制等地质人员野外考察必备
本书基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项目,以研究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地质量为核心,从土壤中镉等重金属和硒、碘等有益元素对土地质量的核心控制作用角度,创新研究评价思路,深化成果转化应用,集成开展了“浙江省典型重金属及有益元素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开创性成果。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重要成果集(2016-2018)
《全球特提斯构造域地质演化概要》归纳总结了加勒比特提斯构造区、西地中海特提斯构造区、东地中海特提斯构造区、扎格罗斯(西亚)特提斯构造区、喜马拉雅特提斯构造区、东南亚特提斯构造区等不同构造单元的主要地质特征,分析了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
本书阐述了大学生如何安全进行野外实习,涉及实习前、实习期间和实习结束后的安全组织管理,实习过程中的生存技能,介绍了常见自然灾害的特征与避险方法,野外求救、常见野外疾病的医疗救护和流行性疾病的防控,最后还介绍了野外实习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方案。
《中国东北东部地区地质实践教程》分为四个部分:首部分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区域地质概况以及实习区所涉及主要地质单元的地质概况(首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松辽盆地东部及南缘露头的实习路线及各项教学内容(第三章),包括白垩系各组的沉积岩及火山岩特征;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黑、吉、辽三省内松辽盆地外围露头的实习路线及各项教学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武汉市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的工作流程、调查内容、工作精度、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成果表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专题研究、资料整理与归档、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地质数据中心、三维建模与信息平台建设等内容及要求。其具体包括设计编制与审查、项目组织实施、成果提交与服务等工作程序,基础地质、
本书基于吉林大学青藏高原研究中心团队在西藏唐加-松多地区多年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以唐加-松多蛇绿混杂岩、拍日岗洋岛残片、二叠纪岩浆弧、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弧、直孔-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楔顶盆地等古特提斯洋最南部分支洋盆或局部洋盆俯冲、闭合、拼接碰撞的产物为研究对象,以西藏唐加-松多古特提斯洋演化相关的主要物质记录
本书稿主要内容包括:造山带解析理论基础,西藏高原超碰撞造山体系及其演化,西藏高原巴颜喀拉边缘前陆造山带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西藏高原羌塘—他念他翁增生型造山带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西藏高原古山链(印支期)坍塌、拆离与增生机理,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冈底斯碰撞型造山带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西藏高原构造层与构造旋回物质组成及划分,西
地质考古学对于解读考古材料和人类历史起到关键性作用。事实上,就技术和概念方面来讲,地球科学在阐释考古学材料的过程一直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地球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源于这两门学科的历史。缘起于在是十八和十九世纪对于“史前”时代关注(古生物/地层/人类史前历史)的增进和基础理论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家与考古学家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