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区域名师工作室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一是组建学习共同体,打造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文化环境;二是树立教师信念,激发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内在动力;三是开展阅读共读交流,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理论素养;四是开展网络研修,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五是注重课程开发,促进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学科能力整合;六是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名师
《1840-1949年教科书图文史》(音乐卷)以时间为轴,在中国近代历史曲折进程的背景下,对近代中国音乐教科书从萌芽到成熟稳定的进程进行了立体式的展开。既将音乐教科书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从社会迭变、政治制度、文化思潮、专业发展等几个维度对其内容构成与发展变化进行现象描述和成因分析;同时也将音乐教科书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存在
本书为我社组织策划的“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之一,其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研究教育学原理研究成果,具体包括三个篇章、25个专题。第一篇章对教育学原理中教育涵意、教育目的、学习者、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管理、教育环境和教育科学九大要素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提出研究展望。第二篇章对各教育学段中
本书以多年教育实践为基础,以鲜活的教育行为为叙事契机,以教育教学随笔为主要形式,呈现十余位深圳地域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行为的主动思考与真诚理解,以及对教育细节丰富而具体的敏锐触觉,对真教育的敬畏之心、追求之情、践行之实。本书涵盖课堂教学智慧、师生关系滋养、育人机智生成、读书态度与选择、教育伦理与本质等教育教学多方面
父母总是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习当然,还要尽早学习。为了什么?尼尔问,重要的是,养育一个快乐的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孩子心灵的完整性。知识是重要的,但却是次要的。尼尔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是治愈,唯一应该治愈的是不快乐。难以管教的孩子通常是不快乐的孩子。这种不快乐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养育孩子,以使许多不幸永远不会发生?夏
本书立足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开展制度研究的历史使命,围绕考核制度怎样变考核制度因何变考核制度变得如何考核制度以后如何变四个关键问题,采取变迁的视角、关系的视角、时空的视角,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现有研究理论与实践脱钩、内容与重点不均衡的现状,运用行政生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动机理论等
本书是萧山区在共富视域下,以国家级“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三年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萧山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样态,展示了萧山在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案例研究和政策分析,本书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策略,旨在共同促
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来自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双重压力,很多青少年出现厌学问题。本书引导青少年的父母正确认识孩子厌学的本质,并从产生因素和维持因素两个维度,系统分析青少年厌学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本书为父母提供了一套解决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具体方法,首先从厌学的维持因素入手,打破青少年厌学的恶性循环,然后再从源头消除导致青少年厌学的学
本书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师辅导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近年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科目的试题,下册为参考答案与解析。上册题本部分按照时间由近及远顺序编排,便于考生了解最新的考试趋势和内容。下册参考答案及解析部分能够列出每道题的考查点,便于考生分块对应查找知识点;尤其是解析部分,详细清晰,错误选项也能提供
在区域推进创智课堂12年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知:区域课堂教学变革的整体推进,除了行政推动与教研支撑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教师能够有参与变革的体验、探索、实践和反思,也就是说,教师们的共知共情和共行是贯穿于课堂变革行动全过程的。本书共收集了21位教师课堂变革之旅中的实践智慧,呈现了一线教师们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创智课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