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为野外地质构造识别、观测和解释的基础指南手册,主要服务对象是非构造地质专业的野外第一线地质工作者和学生等。手册主要是通过大量典型的野外照片和必要的图件,重点展示和说明如何进行野外构造形迹的识别和构造数据的系统收集和记录,构造形迹的描述、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等,这些观测和分析对正确解译特定构造的空间三维展布和成因机制
本书按照前南华纪、南华纪至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晚三叠世至新生代等四个构造阶段,对西北地区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岩石构造组合和大型变形构造特征综合研究基础上,分阶段进行大地构造环境分析和1/150万露头“时代-岩石构造组合-构造环境”表达编图,按照陆块(群)、板块构造、陆内盆山系统,分别划分了四个构造
张国伟院士从事地质科研和教学工作60余年,发表论文300多篇。作者从中精选了很能代表其学术思想,并反映其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论文80篇。其中,中文56篇,英文24篇。选集分上下册,总计约170万字。文章按内容分类编排,分为大陆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地质教育四部分;每部分按论文发表时间早晚、先中文后英
天津市蓟州区元古宇地层与沉积野外考察指导书
扬子与华夏陆块拼合、碰撞时限及方式是华南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湘桂地区处于两大块体过渡区域,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沉积类型复杂,连续的沉积记录为从地层学角度认识这一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思路。本书从新元古代不同相区典型剖面沉积相、沉积物源、重要构造界面等方面对比分析入手,以亲扬子型物源和亲华夏型物源转换界面为突破点,揭示亲华夏型
本书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为研究对象,系统进行了奥陶系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提出了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条件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研究了以层序为单元的沉积相特征,采用单因素定量分析方法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工业图件,在此基础上恢复了奥陶系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梳理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沉积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生教材,重点阐述了碳、氮、磷、硅等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规律和研究发展趋势,是编著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在系统归纳总结近4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倾力完成的。全书分为8章,第1章简要概述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2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本书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岩浆岩与变质岩简明教程(第二版·富媒体)
本书是在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及机制”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分为六章,对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岩浆岩时空分布、青藏高原南部二叠纪岩浆作用和白垩纪岩浆作用、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青藏高原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意义等进行了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