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气候人类学》从定义、理论、研究重点、发展趋向和田野调查案例等方面对气候人类学进行了述评和探讨。气候人类学是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人与气候之间的文化关系、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及其适应等问题的一门学科。研究目的是为人类认识、利用、改变、适应和维护气候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灾
本书所介绍的研究内容是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结合MODIS积雪面积比例产品、被动微波雪深产品以及积雪模型,经过MODIS积雪面积比例数据的去云处理、MODIS积雪面积比例数据和被动微波雪深数据的融合以及利用同化方法重建雪深的尝试,以期生成更高质量的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和雪深数据;并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面积、积雪日数、雪线高
本书分为导言、气候变化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融资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政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案例分析、我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建议八章。
特大暴雨结束了,智伍他们为将要踏上的求生之路苦恼不已。在最心爱的大提琴被洪水冲走后,小景快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三个伙伴接连遇到了异常高温、恐怖雷击和可怕洪水的突袭,以及沙尘暴、山火、干旱、绿潮和热带风暴的侵扰。他们能否顺利逃离这个空间?
本丛书从现代生态学的视角,结合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以纯熟的文笔和精辟的见解,从生物多样性、水系与流域、气候变化、生态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把一些耳熟能详的生态学原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趣味生动,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智伍他们在旅行途中,遇到了海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他们掉入了奇异的未知空间。他们在那里经历了许多恐怖而可怕的历史学家气候现象,始终处于重重危机之中。
本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图片,使读者对我国天气气候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发展态势有相应的认识。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等。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甘肃省气候特征概述,包括1961-2013年甘肃省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降水量等。第二部分是2005-2013年甘肃省气候影响评估,主要阐述2005-2013年各年气候概况,气温、降水和日照的空间分布等。
王伟光、郑国光主编的这本《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4科学认知与政治争锋)》共分六个部分。部分“总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定位的理由和意义,并从公平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的责任与贡献。第二部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对德班平台下开展磋商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梳理,反映了目前不同议题的谈判进展和不同国家、集团的谈判立场。第三部
《气候战略问题研究(2014)》介绍作为一位长期从事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决策参与者,回顾近20年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