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泰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为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开创并发展了中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增进了对地震破裂过程时空复杂性的认识.半个多世纪以来,陈运泰院士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本书选录了陈运泰院士自1971年至今所发表的60篇论文,内容涉
本书重点阐述地球物理约束反演问题,并结合地球物理领域中的部分正反演问题的应用展开探讨。由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种类繁多,作者的研究领域有限,应用案例主要集中在电法勘探上。考虑到反演理论的通用性,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数据反演也可以参考本书中的应用案例。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概要介绍了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
地球自身的历史复杂而漫长:全球冰期多次出现,陆地也经历了碰撞和分离,彗星和小行星曾经灾难性地撞击地表,猛犸象和恐龙繁盛又灭绝,最终才有人类的诞生。人类对地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这一历史变幻莫测,人们如何发现地球的复杂过往,又如何收集并解释相关证据,是哪些人在不遗余力地重新构建地球史的档案?萨顿奖章得主马丁&middo
本书以阿尔山地质公园内的温泉群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阿尔山温泉园区冷热泉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阐明阿尔山泉群水热系统成因规律及行程演化模式并建立水-热耦合数值模型,模拟地下水热场分布规律,提出冷热泉群开发利用及保护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阿尔山泉群补给来源、径流特征及混合机制的定性和定量化分析,
本书以面向公众的地震灾害信息采集与服务为主线,介绍了地震灾害信息特点以及多源信息、公众在地震灾害采集和分析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地震灾害信息挖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围绕公众参与式的地震灾害信息分析需求,阐述了PPGIS、基于网络众包的信息收集、大数据分析、公众参与式的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介绍了基于遥感监测和台站的地
本书以河岸带潜流层为研究对象,借鉴河床潜流交换理论,通过数学推导、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揭示了均质与非均质、有植被与无植被河岸带潜流层水动力、溶质迁移、生态学等动态机理,建立了蜿蜒河岸带坡面水压力分布方程,提出了河岸带潜流层生态修复思路、步骤和基本措施。本书从基本概念到动态机理,再到生态修复,系统地建立了河岸带潜流交换理
本书是在对赤水河流域研究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以划定的赤水河流域及其典型区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植被、气象、水文以及土壤类型等多源数据为支撑,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法、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喀斯特地区植被以及水文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对流域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估。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分析了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土地利用的时空差
冰冻圈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物理特征是冰冻圈各种过程、机理和模拟研究的基础,是冰冻圈科学的核心内容。本书依据冰冻圈变化机理研究和冰冻圈模拟的需求,重点对冰的物理性质及冰冻圈力学和动力学、热学和水热过程予以阐述。全书着重对冰冻圈主要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同时给出必要的概念示例图、经典的实验数据和公式。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以流域为研究单元,瞄准陆地表层研究的难点问题,建立系统研究的思路,以认识陆地表层多要素过程为核心,以集成研究为重点,以期达到区域水资源管理的目的。全书分6章,分别介绍了黑河计划的背景、天空地观测系统
《汉江流域水文模拟预报与水库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汉江流域的应用示范,系统地介绍了汉江流域水文模拟预报与水库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汉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径流的影响,丹江口水库防洪兴利综合调度,安康-丹江口梯级水库多目标联合调度,汉江中下游水质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