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与公共性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立足点。时代发展改变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场域和理念,外部参与者重构了乡村文化建设者的主体性,商业化冲击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公共性,亟需我们重新审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与公共性。本书从多个视域出发,以利益相关者理论重新阐释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以文化空间的生产、消费与重
本书从经济学分析范式出发,遵循产业经济学的逻辑框架,将文化资本看成产业发展乃至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投入要素,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研究文化资本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贡献。本书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关于文化资本测量方法的梳理和总结,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的文化资本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从城市规模、城市品牌、创意阶层以及产业结构等层面探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从2003年算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整整地走过了16个年头。在这16年中,我们既取得了前所未有成就,也出现过许多令人烦恼的问题。而究其根本,说到底还是理论准备不足。我们的伟大实践,常因缺乏理论指导而停滞不前甚至误入歧途。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决定组织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
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和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方向出发,收录了在“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发布的论文30余篇,对现当代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相关话题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深刻探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非物质
《海派》由近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大家陈子善教授、图像文献与城市文化史研究大家张伟研究馆员主编,为首部以“海派”命名的雅俗共赏的海派文化专题读物。主要内容涵盖:1)名家“日记与书信”,通过名人的信札或明信片,真实再现当时社会背景与作者境况,可读性及文献价值极大。2)“名家”话题或口述实录,再现早期的往事以及专题轶事等。3)专
本书以楹联为引子,立足吴文化发祥地镇江,展示吴文化发祥源头的文化内涵与影响,介绍江南文化的发生历史、基因特质、文化内涵和文化遗产。主要内容包括汉字文化基因,吴文化的发祥,吴文化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名联趣联、民风世俗、节日庆典等、各行各业情况等,涉及的著名典故有泰伯奔吴、永嘉南渡、南宋抗金、赵曾望与《楹联丛话》、赵祖望与《
本书全面分析了20112020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与实施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数据分析、政策梳理、国内对比、国际比较、各区实践作为切入角度,探索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规律。作者在分析比较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同时,也展望了上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提出上海应继续加强文化政策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文化产业的数字
本书分为六部分,分别为惠泽匠心(传统技艺)、杏林春风(传统医药)、史话文苑(民间文学)、乡土雅韵(民俗)、金声妙影(传统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与曲艺)、百戏览趣(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本书由《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总报告》和11个地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子报告以及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遗产保护等若干专题报告组成,附有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标数据,全景式地展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多角度地对经历历史转折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予以深度扫描。本书汇聚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力求真
陆军,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戏剧、编剧学研究;欧粤,编审,长期研究松江地方历史,著有《松江风俗志》等;吴纪盛,《松江报》原总编,现任东华大学兼职教授。本书为八卷本《松江人文大辞典》之一种,以松江地区的公共文化为主题。全书收词近1900条,正文采用辞典释文形式,全面介绍松江地区的传播、群众文化、图书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