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是一套面向9~14岁读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科普读物,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总计43个非遗项目,带孩子领略这些享誉世界的非遗背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
本书为全英文,主要介绍美国教授MichaelH。Prosser的学术生涯和他在中国的教学经历。Prosser被誉为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创始人,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中国大学工作过。本书并不是Prosser本人撰写,而是由作者整理的各种材料,包括简要生平、学术会议记录、教学经历叙述和访谈等。全书共分4个部分:Prosse
《文明互鉴》是由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创办集结的、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和动态纪实论文集,旨在吸收、呈现文明交流互鉴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世界文明中汲取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创刊号)拟收录论文10余篇,研究涉及5个方面主题,包括“文明互鉴论”“文明形态观”“中西古典学”“陆海新叙事”“交流与动态”,
本书分为中国篇和英国篇两部分,第一部分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发展创新的基础上,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探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批判思想。并深入探讨了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霍尔的大众文化思想和威廉斯的共同文化思想,并列举两部对
本书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议题,从“两个结合”的基本问题与核心要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面深入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及其重大意义、文化的力量等十个方面展开,深入阐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剖析了文化与文明的内在联系,并探讨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院2021年度课题研究项目征集工作,围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等10大方向性、指导性选题,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院2021年度课题研究项目。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公示,共立项研究课题19个,研究周期为
本书从经济学分析范式出发,遵循产业经济学的逻辑框架,将文化资本看成产业发展乃至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投入要素,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研究文化资本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贡献。本书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关于文化资本测量方法的梳理和总结,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的文化资本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从城市规模、城市品牌、创意阶层以及产业结构等层面探
本书是一本关于文化产业相关内容研究的论集。关注的重点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文章主要从学术前沿、市场消费、产业创新、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版权经济、博士论坛等板块,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探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动向和新特征,论文内容大多涉及经济、管理、艺术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国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从2003年算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整整地走过了16个年头。在这16年中,我们既取得了前所未有成就,也出现过许多令人烦恼的问题。而究其根本,说到底还是理论准备不足。我们的伟大实践,常因缺乏理论指导而停滞不前甚至误入歧途。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决定组织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
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和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方向出发,收录了在“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发布的论文30余篇,对现当代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相关话题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深刻探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