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影响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典型案例,从操作方法、案例介绍、分析方法、解决方案、问题追踪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帮助国家级、省级、台站和厂家相关人员“发现问题一跟踪反馈一解决问题一改进质量”,有效促进观测数据质量持续改进。本书共分9个章节对8大类观测设备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地面气象观测、风廓线雷达、雷电观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持续的长期变化。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仅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还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逐渐升高的平均气温和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人类活动也在对气候变化做出适应和调整,并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努力。本书从能源消费的视角系统地介绍
本书在我国干旱最为频发的北方地区(主要指华北和西北)干旱基本特征分析基础上,从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试验开始,分析了北方陆-气耦合的最新事实及其与干旱形成的关联,以及陆面过程特征对干旱可预报性的影响;描述了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数值模式系统的发展及应用;最后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北方干旱气候影响的未来预估特征、应对及展望。
本书在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分析了多种卫星遥感降水产品及其性能表现,并对其在干旱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针对我国7个不同地区水分亏缺/盈余量、极端降水指数的月变化规律和大气环流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滞后特征,揭示了不同分区干湿事件的大气环流驱动机制,建立了水分亏缺/盈余量、极端降水指数等与关键环流指数之间的
《白洋淀流域干旱识别技术及应对(水科学博士文库)》以华北地区白洋淀流域及白洋淀湿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干旱还原理论与技术框架,基于流域水文模型和湿地生态模型,开展了白洋淀流域和湿地□□干旱评价,辨识了干旱演□规律和驱动机理,分析了流域和湿地干旱还原后的特征,提出了干旱综合应对措施,为科学认识干旱驱动机理和影响大小,提高流
《韧性城市的内涝防治:城市蓄涝体系的规划设计与运行调度》回顾了暴雨与径流的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在城市中的应用实践;在梳理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传统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与功能定位的演□,提出韧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内涝防治工程体系,以及城市蓄涝体系的构成与优化思路。继而以南昌市新老城区的2个典
本书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华北地区近六百年霜雪灾害发生的周期规律、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社会响应方面进行探讨;对气候变化与霜雪灾害的关系、华北地区冬季风活动的灾害效应及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对明清小冰期与近百年来两个时段不同的气候背
本书收录了《奋力开创气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气象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科技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以气象高质量发展护航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等文章。
本书对2020—2021年发生的暴雨、冰雹、雷暴大风、龙卷、台风、沙尘暴、寒潮大风、高温、暴雪、低能见度等灾害性天气,从观测的角度出发,利用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产品、地面观测产品、激光雷达产品、大气成分产品、积雪产品等进行监测分析,旨在发挥综合气象观测产品在灾害性天气中的监测应用效益,以便在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
本书分别从历法之源、临汾气候、临汾气象灾害、临汾气象业务发展、临汾气象台站变迁、领导视察及关怀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较全面地介绍了临汾气候变化特征及气象事业的发展历史,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临汾市独有的地域风貌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