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北戴河野外实践教学大纲为框架,以精美的图片为骨干,配以详细的文字描述和解说,内容包括:基地概况;矿物岩石;地层和古生物;构造地质;风化作用等。
家里的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出门旅行的车子是如何造出来的?蔬菜瓜果和地质学又有什么关系?不同的岩石,又有怎样不同的文化形象?地质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渗透到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本书从地质学的历史出发,简说岩层的形成、与地质学有关的文化人物、生活常识……让孩子们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了解地质学这一神秘又平易近人的学科。了解和
本书全面探讨了湘西-鄂西地区滑脱构造特点、构造变形过程等。以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为基础,按4个演化阶段(新太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志留纪、泥盆纪-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第四纪)划分地层分区,并以最新的国际地层表和中国地层表为指南,重新厘定了研究区岩石地层序列。划分了11种成矿沉积建造,总结了各建造的类型、岩性组合、层位、沉
中亚造山带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华北板块之间的一条巨型复合造山带,其东段延伸至我国内蒙古及东北地区,被称为兴蒙造山带。通过对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岩浆岩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对同期沉积地层进行岩相古地理分析可知,晚古生代晚期的沉积地层呈带状展布,岩相古地理特征反映水体由浅—深—浅的变化过程,且以陆源碎屑物
中国东部低海拔冰川遗迹的研究,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与奉献,积累了丰富第四纪冰川遗迹资料,为低海拔冰川遗迹典型图谱的编制提供了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应用、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者水平的提高、激发了更多的研究者投入追踪的行列;宏观冰川理论的发展,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众多冰川遗迹被发现,使中国东部低海拔冰川遗迹典型图
本书对大渡河中游及外围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全书共9章,概述了大渡河中游及外围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及其现代构造活动性;重点对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区域地震活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对大渡河中游及外围区域构造稳定性进行分区评价,并对大渡河中游泸定、硬梁包、大岗山
本书是中国地球化学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成果,书中系统介绍了我国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地球化学、海洋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盐湖地球化学、构造地球化学、岩浆作用地球化学、沉积作用地球化学、变质作用地球化学、前寒武纪地球化学、第四纪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
《砒砂岩抗蚀性力学机理研究》针对内蒙古鄂尔多斯丘陵区准格尔旗砒砂岩侵蚀特点,从砒砂岩机械组成、元素和化学物质构成等物化性质出发,结合准格尔旗降水、温度变化等气象条件,对原状砒砂岩、重塑砒砂岩抗剪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残余强度等基本力学指标、砒砂岩反复冻融前后的表观特征、微观结构和微孔隙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建立了
《稀土工艺矿物学》首先介绍了稀土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并对稀土在类地行星,特别是地球及其微型月球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含量和赋存状态,做了一尝试性分析综述,以期对稀土的起源和演化有个地质学上的完整概念。另外叙述了中国稀土在地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以及中国稀土矿床成因模式的类型。还针对我国北方稀土、南方稀土等地质特征,分析了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奇妙的岩石》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岩石的基本情况、分类特点、典型形式和一些有关岩石的风景名胜、有趣典故和历史传说。岩石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对岩石的发现和研究仍然在不断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