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该展展出各类展品共计382件,是目前为止关于“四大发现”规模最大的展览,并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极大地加速了传统媒介的转型与革新。2024年是中国媒介融合进程的第十个年头,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媒介生态的深刻变迁与重塑。本书是作者精心编纂的论文集,主要聚焦我国媒介格局发生的历史性新变化;媒体融合进程中媒介新系统及新动能;媒介化影响与行为方式的再造与重构;新理念新技术驱动下的媒介新态势等内容。通过这部
本书辑录了丁亚平研究员有关电视研究的学术文章,兼顾对影视学学科发展电视史、电视理论、电视评论及电视产业总体发展问题等系统性研究。本书涵盖从历史到当下、从理论到创作等多维度研究角度,以及从本土到全球、从艺术到市场的多元研究视野。作者一方面试图通过提出新命题探讨和发现中国电视的历史发展特点、理论建构脉络、行业前沿动向以及文
作为媒介转型时代传媒变革力的深度剖析之作,本书立足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维度,依托河南广播电视台丰富的实战案例,深刻阐释了河南广电的发展理念、创新思维、组织文化,详尽剖析了河南广电的工作方法、宣传方式,倾囊分享了河南广电的战略选择、改革进程、管理进阶,为学术界与业界深入探究“河南广电现象”提供了宝贵且权威的第一手资
本书以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为主题,简述了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概念、形成、原则等相关理论,介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各种分类,分析了如何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队伍、专业队伍、社团组织、志愿者队伍的组织与管理方法。本书从策划、方案编写、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三个方面来对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进行分析,详细地介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
本书是为满足信息素质培养的需求,以提高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而编写的,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实例和检索技巧。全书系统阐述了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网络及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重点介绍了电子期刊、图书、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各种文献类型的中、外文数据库检索和利用,同时还提供了学术资
本书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视角审视庞杂的《电影专刊》史料《申报》,带领读者走近20世纪30年代大众传媒中的电影图景与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的生成机制,重新认识这一时期左翼影评与左翼电影的关系,以及通过对电影批评标准的讨论和“大众语电影”论战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左翼电影理论与观念的历史性困境,这些研究对于“重写电影
《墨色事业》是一部关于早期报业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历史著作。1719世纪,欧美等国经历了各种形式的政治变革,与这些变革相伴随的是早期报纸行业的发展。作者在讲述这两百多年英国、欧洲大陆和美洲人们制作、阅读报纸的故事的同时,也阐述了新闻是什么,新闻如何成为公共生活的中心,并且展示了报纸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载体,它还帮助定义了共同
《新闻评论教程(新时代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本书稿定位为高校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必修课《新闻评论》的教材,主要阐述新闻评论的理论与实践,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从面上阐述新闻评论的一般原理,包括概念、特征、历史、写作方式等,下半部分则是对常见评论,包括文字、音视频评论等不同类型评论作品的写作(制作)的论述。案例丰
民国时期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当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这一时期势头强劲的商业出版活动,而作为传统出版主体——官刻、坊刻、家刻之一的“官刻”,研究者寥寥。本书即以探讨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古籍出版活动为中心,展现民国时期官刻发展的进程,考察其代表性出版活动,分析民国时期官方出版与商业出版的不同之处,并结合社会史、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