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根据作者多年来在南京大学讲授固体物理的讲稿整理而成。本书力求在传统固体物理的理论框架下,穿插一些新的进展内容,尽量不涉及高等量子力学和复杂的数学处理,做到物理图像清晰,内容融会贯通。本次修订在保持前两版的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石墨烯的晶体结构、能带结构以及物理化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本书可作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专科生、研究生;材料物理、应用物理、微电子技术等涉及光伏知识的专业的本专科、研究生。
由大量单元组成的复杂系统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自组织与集体行为,近几年成为多交叉领域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涌现,即在整体层面会呈现出各种各样个体所不具备的行为。本书以复杂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同步与非平衡输运等涌现行为为切入点,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统计物理学、序参量动力学理论等为理论工具,重点剖析了相振子、混沌
《固态表面,界面与薄膜》这本书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讨了表面与界面的物理问题。在早期的版本中,表面和薄膜的制备,原子结构、形貌,振动态与电子输运性质,以及吸附的基础知识均被论及。表面和界面的电子态,半导体空间电荷层和异质结等内容由于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纳米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性也被重点论述。本书还增加了特殊的章节重点描述界面和薄
本书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NiAl)n(n≤6),AlnNi,AlnNi2(n=1-7),PtnAl±(n=1-8)混合金属团簇的稳定结构、电荷分布和磁性随团簇尺寸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氢在Pdn(n=1-10)团簇上的吸附特性,系统分析了吸附结构的稳定性、电荷特性和磁性等性质。同时还研究非金属元素
本书涵盖了表面微观形貌测量的主要设计理论,对微观形貌的光学测量方法--相移干涉显微测量技术,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述。针对相移干涉算法,即相位提取算法和相位去包裹算法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干涉显微镜的基础上,应用新提出和发展的算法编制的软件,进行了被测物体的相位计算以及截断位相的整体恢复,进一步提高了微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核磁共振设备研制中的电磁场问题,论述了核磁共振、梯度线圈及匀场线圈、射频线圈的设计方法。针对梯度线圈及匀场线圈的设计,本书详细讨论了传统目标场方法、谐波系数法以及等效偶极子法;针对射频线圈的设计,本书讨论了低频射频线圈、鸟笼线圈以及横电磁模线圈的设计方法。全书共7章,第1章对核磁共振的发展历程及梯度线圈
本书根据Mindlin微结构弹性固体理论以及近年来的相关发展理论,主要论述了如何系统地建立微结构固体中波传播模型,以及怎样利用动力系统的定性分析理论和分岔理论来证明微结构固体中孤立波的存在性问题。本书共分5章,章介绍微结构固体基础理论;第2,3,4章介绍不同的微结构固体中波传播模型的建立以及孤立波存在性的证明;第5章介
借助STM这个可以提供原子尺度结构和电子态的有力工具,《硅基高k氧化物锶硅界面缓冲层的研究》对Sr/Si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3个部分:(1)第一部分:Si(100)衬底上的Sr/Si再构;(2)第二部分:Si(111)衬底上的Sr/Si再构;(3)第三部分:超薄SrTiO3膜的高温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