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与新媒体写作概述;新媒体新闻与写作;新媒体微文学作品写作;新媒体“微”剧情作品写作;自媒体平台的写作;新媒体传播概述;文化视野下的新媒体传播;新媒体的视觉艺术。
《新华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报成立至今,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见证者、记录者、推动者,留下了许多经典名作,厚植了党报的强大公信力,培育了一茬又一茬名编辑名记者。本书为该报历史的简要读本,分为四大部分、十七章,简要书写《新华日报》创办、发展、改革、创新的历史过程,彰显党报忠实于党、服务人民、讴歌新时代的精神
数字新闻创新性的重要变化之一,在于可视化从过往新闻文本的文字内容点缀逐渐演变为数字新闻产品的核心叙事。在系统梳理这一变化的技术文化背景基础上,本书重点分析了可视化作为数字新闻核心叙事的中国经验,通过丰富的国内外前沿案例梳理和分析不同主题、不同类别数字新闻可视化实践的创新思路、技术策略、呈现形态,并进一步讨论这些前沿案例
中国近现代史上新闻团体以同业组织的形式表达报人群体的政治参与,在捍卫国家主权、自身职业诉求和社会诉求、积极抵制当局对报界的钳制、维护报界权益、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本书对相关团体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新闻团体的发展状况,对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新闻史具有基础性作用。本书分为三部分:首先,选取近现代史上新闻
当互联网大潮席卷世界之际,也是互联网新闻盛行天下之时。 三十多年来,互联网新闻深刻且广泛地重塑了我国新闻传播业的社会生态、传播结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不了解互联网新闻发展史,便无法把握当代新闻传播业。 由李良荣教授领衔,九位青年才俊组成的写作班子,历时三年,第一次全面梳理并清晰展现了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本书
本书是整理与研究民国时期《申报》有关广东华侨史料的专著。全稿分为研究篇和史料篇两大部分。研究篇收录了编著者若干篇专题研究文章,如以《申报》为中心来探讨的有关华侨华人史料研究的迷思与困境,民国时期南洋粤侨的形象塑造,以及民国时期《申报》中汕头作为出入口“始发站”形象与建构等。史料篇辑录整理民国时期(1912—1949)《
本书将研究视野聚焦至中国近代媒介批评的衍变历史中,将“媒介批评的话语实践”与“媒介批评的思想观念”视作两大历史维度,将“实践的范型”(外在语境)与“观念的逻辑”(内在理路)作为两大叙事主线,将两个历史维度融合进一个完整的媒介批评历史中,深入考察了近代媒介批评实践的发展历程具体呈现了近代媒介批评范型的形成、移变与转换过程
本书是对1912~1949年新闻述评文体的综合性研究。书中首先着眼于“新闻述评的来龙去脉”,分别对中国新闻述评与西方解释性报道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又对新闻述评研究的现状、意义等进行了客观的说明;接着着眼于“新闻述评的立体建构”,将1912~1949年的新闻述评分为萌芽期、发生期和发展期进行刊物与专栏推介式的描述,介绍了近
《中国音频传媒发展研究报告(2022)》是在重庆师范大学广播(音频传媒)研究院主持下,联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重庆新闻学院共同编纂,汇聚了中国广播媒体与音频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的真知灼见,以及中科网联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CDATA)融媒体专业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 本报告持续关注中国
本书以“新媒体社会责任”为主题,通过“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3.0”对2021~2022年国内主要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了系统和全面考察。书中总报告以平台化作为背景,对新媒体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新现实困境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评价篇使用“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3.0”对8类典型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了社会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