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6章,第1章描述和分析2020年重大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第2章按灾种分析年内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与龙卷、沙尘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雾和霾、雷电、高温热浪、酸雨、农业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发生的特点、重大事例,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第3、4章分别从月和省(区、市
本书围绕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变化,以“四时风物”“四时本草”“四时小语”“四时津画”为板块,介绍了节气对农事活动、饮食养生的影响,以及节气和传统习俗、诗词谚语等之间的文化关联,配以精美画作,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全书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
本书从我国气象继续教育需求、面向非气象专业毕业人员易于学习和理解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天气特征以及天气分析预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全书共9章,分别介绍了天气学发展史、天气学若干基本概念、中国天气气候特征、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天气形势、暴雨与强对流天气、天气学基本理论、天气灾害、天为气象及相关专业研究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将用精彩的图片告诉你对天气和气候起决定性作用的相关因素的有用信息,还将让你了解制作长期天气预报之所以如此复杂的原因,并为你解答全球变暖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极地冰盖是否会融化,并导致海平面升高?农作物产区是否会逐渐变成沙漠?诸如此类的很多其他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本书知识体系完整,按照气候学、
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由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城市组成,以气候治理为主要目标。有别于以往着重从能否促进城市成员减排的角度来考察跨国城市气候网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能发挥的独立性作用和替代性作用,本书以全球地方主义为分析视角,将跨国城市气候网络放在整个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考察其系统性作用和补充性作用,凸显其在推动多层次治理、开展适
2022年世界各地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俄乌冲突引发能源、粮食和金融体系危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不安,对全球碳中和进程造成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保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围绕“双碳”目标基本建成“1+N”政策体系,并将政策付诸行动。本书聚焦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在分析气候变化科学新
为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大降低碳排放强度,确保完成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任务,内蒙古自治区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基础研究、能力体系建设及试点示范项目等内容。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应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
本书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下,探讨城市形态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将研究范式推广到城乡规划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的新方法、新标准和新措施。同时,研究成果可望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意义。以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作为城市气候变化的两个表征因子,以合肥市为例,从市区和街区两个层面探讨城市气候变化演变特征;宏观层面
本报告对近十年来中国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以深圳、成都、武汉、太原、南昌、镇江、常德、郴州八个城市为典型案例,分别从低碳发展、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展示了各自的特色亮点以及先行先试的良好经验。期待通过案例集分享已有的成功经验,推广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放大绿色发展的示范效应,提升城市韧
本书通过集中人工影响天的典型事态,对于社会关注的有关人工影响天气的热点问题,包括原理、装备、作业过程、作业效果、作用范围等方面知识进行了介绍,结合工作实际与社会需求,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普及和传送正确的科学的人工影响天气知识,为公众科学认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让公众不知不觉中从中增长见识,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