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较全面介绍了导航卫星星座自主运行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时频技术和时间系统的自主维持、星间精密测距和自主定轨、卫星平台的自主控制和自主健康管理以及卫星载荷的完好性监测等。全书分为9章,第1章为概论,简要介绍卫星自主运行的定义、指标体系、技术体系及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导航卫星轨道与姿态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3章讲述
《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山东卷1949-2019)(精)》分为7部分,内容涵盖了领导关怀、现代气象业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气象管理体系、开放与合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该书是系统梳理了山东气象事业70年来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现了十八大以来,山东聚力聚焦“三三三一”十项重点工作取得的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南气象事业快速发展,气象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预报预测预警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不断增强,为保障湖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防灾减灾救灾和改善生态环境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强度和频率均在加强,引发严峻的社会、经济与生态问题,造成巨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中国深受极端降水事件引发的灾害的影响,其各区域极端降水事件时空统计特征及机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的研究热点和理论依据。本书是在多年系统研究中国区域降水过程、成因及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提炼而形成的系统性
地球自身的历史复杂而漫长:全球冰期多次出现,陆地也经历了碰撞和分离,彗星和小行星曾经灾难性地撞击地表,猛犸象和恐龙繁盛又灭绝,最终才有人类的诞生。人类对地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这一历史变幻莫测,人们如何发现地球的复杂过往,又如何收集并解释相关证据,是哪些人在不遗余力地重新构建地球史的档案?萨顿奖章得主马丁&middo
本书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化的视角出发,综合论述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机制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了青藏高原特殊的大气水分循环结构及其概念模型;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变化的驱动和调制因素;剖析了青藏高原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响应;归纳总结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冻土、湿
本书重点介绍了与固体地球有关的地学内容,涉及地球的结构与基本特征、矿产资源与应用、环境地质与防灾减灾,对其中有关的地质现象、形成机理、演化历史及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等问题,给予了相应的阐述,有助于人们认识地球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地质规律,为学习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规律等知识打下基础。该课程除了讲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理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保存了地球上最完整的造山带,是地质学家研究大陆形成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在西藏的南部地区,主要出露有冈底斯岩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特提斯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等地质单元,记录了包括新特提斯洋扩张形成与俯冲消亡、岛弧岩浆作用与大陆增生、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乃至高原隆升等一系列地质过
《汉江流域水文模拟预报与水库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汉江流域的应用示范,系统地介绍了汉江流域水文模拟预报与水库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汉江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径流的影响,丹江口水库防洪兴利综合调度,安康-丹江口梯级水库多目标联合调度,汉江中下游水质模
本书系统地叙述了发生在日地空间(日球层和磁层)中的各种物理过程及其基本理论、探测结果和研究方法,全书分为上册、下册。《BR》上册简要介绍日球层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太阳大气、太阳风、行星际激波和行星际空间中的高能粒子、地球弓形激波、地球磁层形成以及太阳风与其他行星、彗星、月球以及银河风的相互作用。《BR》下册介绍磁层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