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探讨了地学哲学的时代使命,提出地学哲学要始终坚持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为实现新时代宏伟蓝图服务,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对地学哲学的历史传承、地学哲学与中华地学文化、地学哲学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文明价值进行探讨和研究。
岩石的转变循环、制造闪电、海市蜃楼……这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实验会让你在实践中了解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先后介绍了20个便于操作的实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自然现象所遵循的规律,使读者在实验的同时体会到地球科学的深奥魅力与无穷乐趣。
本文基于DICM(Digitalimagecorrelationmethod)的基本原理,系统化了3D-DICM的理论和观测方法,研制了3D-DICM的观测系统,观测了模型实验中活断层破裂在沉积层的扩展过程及地表变形场和地表破裂带的演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DICM测定岩石裂纹扩展过程中,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裂纹尖端位
本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绪论、区域地质概况、野外地质教学实习路线、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
本书以北戴河野外实践教学大纲为框架,以精美的图片为骨干,配以详细的文字描述和解说,内容包括:基地概况;矿物岩石;地层和古生物;构造地质;风化作用等。
家里的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出门旅行的车子是如何造出来的?蔬菜瓜果和地质学又有什么关系?不同的岩石,又有怎样不同的文化形象?地质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渗透到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本书从地质学的历史出发,简说岩层的形成、与地质学有关的文化人物、生活常识……让孩子们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了解地质学这一神秘又平易近人的学科。了解和
本书全面探讨了湘西-鄂西地区滑脱构造特点、构造变形过程等。以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为基础,按4个演化阶段(新太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志留纪、泥盆纪-中三叠世,晚三叠世-第四纪)划分地层分区,并以最新的国际地层表和中国地层表为指南,重新厘定了研究区岩石地层序列。划分了11种成矿沉积建造,总结了各建造的类型、岩性组合、层位、沉
中亚造山带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华北板块之间的一条巨型复合造山带,其东段延伸至我国内蒙古及东北地区,被称为兴蒙造山带。通过对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岩浆岩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对同期沉积地层进行岩相古地理分析可知,晚古生代晚期的沉积地层呈带状展布,岩相古地理特征反映水体由浅—深—浅的变化过程,且以陆源碎屑物
中国东部低海拔冰川遗迹的研究,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与奉献,积累了丰富第四纪冰川遗迹资料,为低海拔冰川遗迹典型图谱的编制提供了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应用、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者水平的提高、激发了更多的研究者投入追踪的行列;宏观冰川理论的发展,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众多冰川遗迹被发现,使中国东部低海拔冰川遗迹典型图
本书对大渡河中游及外围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全书共9章,概述了大渡河中游及外围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及其现代构造活动性;重点对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区域地震活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对大渡河中游及外围区域构造稳定性进行分区评价,并对大渡河中游泸定、硬梁包、大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