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汇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直至大革命失败期间创办的报刊资料,包括《新青年》《每周评论》,以及后来创办的《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向导》等,这些期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稿采取简体横排方式,方便读者阅读。
本书分为人生在这年拐了弯、创业都是从零做起、做大才可称强等6辑,收录《北京之行,竟是我人生道路拐弯之旅》《登台亮相第一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国家政策是跋涉的指南针》等文章。
本书分为编辑部来了个湘妹子、市场风云、管理者必须面向绩效等6辑,收录《这里不呼官名》《中国百科的“前世今生”》《我的第一本百科全书》等文章。
《书馨在兹》分为五章,分别为“书馨兹于化知”“书馨兹于出版”“书馨兹于发行”“书馨兹于文体”“书馨兹于书屋”。作者林彬基于对阅读的长期观察思考,讲述了对文化自信自觉、图书出版发行、纸媒等承载平台、实体书店转型等的实践经验与认识。在互联网时代出版融合的当下,有助于同行学习借鉴。尤其是第四章谈及“纸博”“形神”“众筹”“改
本书主要探讨了常用决策方法及其在出版传媒公司评价中的应用,主要讲述了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中常用的方法,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实物期权方法,数据包络法DEA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供广大实务工作者借鉴。
本书分为上编、下编两部分,其收录的文章有:《开创出版事业的新局面——在1982年10月27日编辑干部会上的讲话》《在建社六周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七律·喜迎中心四十华诞》等。
本书所收集的论文,既有学界学者对于学术出版及学科建设的深入思考,如王翰东的《限定或不限定:对文化传播学建设的思考》、吴平的《学术出版服务之编辑观》等,也有青年学者对于学术、学科等的积极思考,如曾建辉的《对文化传播学研究现状的一点思考》等。对于出版学界和业界、传播学研究者及爱好者多有启示。
戴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学界泰斗,他为一些学术著作撰写的序言中,既有对相关著作的评价、推介,也有自身多年史学研究的史识、史论,本书正是从戴逸先生多篇序言中挑选出来的精华结集,特别如《<清代人物传稿>序》《<李鸿章全集>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档案丛刊”总序等重要学术著作的序言,还同时体现了著作的编写历程
本书收录孙郁一九九二年至二〇一八年在《读书》杂志发表的数十篇文章。孙郁评点了鲁迅、大江健三郎、木心、张中行、徐梵澄等人的作品,也藉由这些作品,进入这些人的文学世界与个人命运。至于我自己在《读书》上的文字,不过个人阅读史的痕迹,在那些年月,只是随着同代人一起进行着自我的突围而已。其间的幼稚、彷徨与憧憬,都如影子一样,隐入
《图书在线评论对销售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双师结构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改革开展进行理论思考,并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改革实践为例,对如何开展骨干校建设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对后骨干高职院校如何建设提出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