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智慧社会”新概念,展现了2019年以来全球信息社会向智慧社会发展的变化,通过总报告、区域篇、专题篇、实践篇四个模块,对智慧社会发展阶段的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欧美国家和韩国等的智慧社会发展进程,探讨了智慧技术和产业、智慧政府、智慧教育、数字人文、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面重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于国家治理、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宏观调控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挑战,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技术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武器之一,掌握新技术的基本概念、运行机理、发展趋势和创新作用,成为领导干部、企业家的必备素养。本书由国家信息中心组织
本书根据先有图书馆事业、后有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分为事业篇和思想篇。事业篇以时间为序,对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5月这17年间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及图书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思想篇以问题为核心,以这一历史时期中所产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分析了这一时期中的理论研究高潮和三个发展阶段以及代表人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讨论各民族的交往心理时,曾多次谈到“情感”因素,认为其在传受双方的互动中会起到调节、甚至决定性作用。《传播机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人民日报学术文库》将这一中介作为研究对象,是在传播学尚未出现相关系统理论研究,而在实践中已涌现大量理论需求的背景下进行的,颇具创新意义。《传播机制中的情感因素研究/人民日报学术
2018年10月15—16日,“档案修复及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研究:第六届东亚史料研究编纂机构联席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召开。会上中、日、韩三国学者就“档案修复及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论文结集成本书,希望借此在历史资料的数据库建设、历史资料整理和档案文献修复方面扩大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
媒体转型中既有传统模式的消解,又有新生的跨界业务融合生成。在这种消融的环境中,传媒行业何去何从成为业界和学界探讨的热点。本书在回顾中国传媒业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纸媒当下面临的困境和发展机遇,最后从经验和学理两个维度对传媒未来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和展望,这对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容建设和运营创新给予了启示。
本书重点研究晚清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群体,探究新闻界结社、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维护职业公益等组织行为,展现近代中国新兴职业群体的社会生长历程及其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制约关系。
本书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自2014年启动的品牌展览“青年策展人计划”的第6届展览的全过程记录。中英双语,内容包括清策计划简介、青策2019事记、2019获选方案简介、媒体与观众短评、特邀评委深度评论、青策充电站、青策策展人海外研修等。本书将为今后有意参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每年一届的青策计划社会公开招募的青年策展人提供一
本书是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近20年来对中国传媒市场化改革前沿创新实践的观察与思考,从机制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阐述中国报业转型的市场逻辑,以及在舆论生态、传媒格局、传播方式发生巨变的当下,如何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如何以市场的逻辑应对传媒市场出现的新问
本书包括“史”与“物”两大部分,既清晰梳理了贵州博物馆事业发展史、贵博新馆建设史及大事记,介绍了贵州博物馆事业及贵博的总体发展概况,又按文物类别,将贵博的13大类、180余件馆藏文物进行评述,如古生物化石、民族纺织品、精品书画等,均为馆藏特色。本书配图300余幅,较为精美,尤其是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宋代鹭鸟纹蜡染衣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