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切入,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综合新闻伦理、媒介伦理和信息伦理等理论框架和知识,结合手机等智能移动平台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应用的特点,以近10年来的现实实例为对象,阐释和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个人自处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分析方法、规范路径,以及调试策略。本书旨在比较中厘清伦理原则适用范围,补益中国
本书精选了吴庚振教授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涵盖新闻理论研究、传播理论研究、新闻业务研究、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等主题,包括《论新闻工作者的大局意识》《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论报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策》《新闻小言论的审美特征与写作要求》《关于新闻评论文风的几个问题》《试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创新之路
《新闻编译入门》以提高学生新闻编译实践能力为目标,包括英汉新闻编译和汉英新闻编译两大部分,全面、系统介绍了新闻稿件的类型、结构和特点,新闻编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具体包括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和新闻正文的编译),以及新闻话语与国际传播。本教材力图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不同领域典型的新闻稿件,对比分析新
近代中国报纸产生以来,副刊作为报纸的“另一半”(相对于报纸新闻或新闻版面而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在五四运动后,副刊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类型众多、数量庞大的副刊,是研究近代中国的重要文献,然而因资料搜集的难度较大,长期缺少系统的整理。《
1838年至1949年,中国出现了近800份石印报刊,主要包括《述报》《点石斋画报》《时务报》《晋察冀日报》等。这些石印报刊丰富了报刊的形态,及时有效地传播了各类资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然而,报刊的内容历来是报刊史研究的重点,媒介技术受到的关注度较低,目前针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整体历史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尚付阙如,这
本书收录国内新闻传播前沿学者的文章,从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研究、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媒介技术前沿等角度,探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将中华文化传播力作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种种挑战。
本选题共分为七章,主要在收集报刊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其创办背景、办报特色、办报影响及出版、印刷、发行及读者情况,从而提炼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时期的精神谱系、办报宗旨、发挥作用等方面的价值,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党对此进行研究可以回望党报发展历史,体会其坚信的发展历程。党报发展是战争时期全国党报发展的具有典
本书反映了辽宁报刊传媒集团所属党刊76年的发展历程。《共产党员》杂志创刊于1948年3月,作为辽宁省委机关刊,《共产党员》杂志忠实履行党刊职责,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见证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建立、发展、改革的艰辛实践,见证了辽宁奋力振兴、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共产党员)刊史》全面回顾《共产党员》杂志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社会和公共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如何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基于复旦大学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十年的发展探索,做出了回答。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培养理念系统阐释新媒体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合培养理念,强调了从数字化、数据化向智能化
作为新闻与宣传的交叉概念,新闻宣传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无论在新闻观念史还是宣传观念史上都有重要意义。鉴于新闻宣传在中国特色新闻学概念体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本书稿把新闻宣传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了新闻观念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创新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