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王船祭俗,又称“送王船”、“迎王送王仪式”等,其形成与核心地区是闽南地区,特别是厦门湾与泉州湾沿海的村落与城镇地区,并延伸传播到海外。本书包括厦门同安吕厝王爷来历和王爷信仰、厦门湾的请王送王仪式,闽南地区的请王送王仪式、海丝之路沿岸国家马来西亚、印尼的王船祭等内容。石奕龙,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
本书以楹联为引子,立足吴文化发祥地镇江,展示吴文化发祥源头的文化内涵与影响,介绍江南文化的发生历史、基因特质、文化内涵和文化遗产。主要内容包括汉字文化基因,吴文化的发祥,吴文化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名联趣联、民风世俗、节日庆典等、各行各业情况等,涉及的著名典故有泰伯奔吴、永嘉南渡、南宋抗金、赵曾望与《楹联丛话》、赵祖望与《
本书全面分析了20112020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与实施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数据分析、政策梳理、国内对比、国际比较、各区实践作为切入角度,探索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规律。作者在分析比较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同时,也展望了上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提出上海应继续加强文化政策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文化产业的数字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论纲》是全面系统论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的理论著作。书中结合大湾区地域文化特色及鲜明特性,重点从文化资源基础、多圈层空间布局、优势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业态、92城市文化产业联动、文化融合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的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及发展路径。全书既有理论机理阐释,又运用空间分
本书分为六部分,分别为惠泽匠心(传统技艺)、杏林春风(传统医药)、史话文苑(民间文学)、乡土雅韵(民俗)、金声妙影(传统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与曲艺)、百戏览趣(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本书由《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总报告》和11个地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子报告以及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遗产保护等若干专题报告组成,附有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标数据,全景式地展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多角度地对经历历史转折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予以深度扫描。本书汇聚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力求真
本书收录了潮州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9项内容,介绍106项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技艺和211位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成长历程。全书20余万字,200余幅图片,书稿是在经过田野调查,直接观察,以及对细节、过程的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并通过了相关专家的论证、研究。该书力求客观、
陆军,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戏剧、编剧学研究;欧粤,编审,长期研究松江地方历史,著有《松江风俗志》等;吴纪盛,《松江报》原总编,现任东华大学兼职教授。本书为八卷本《松江人文大辞典》之一种,以松江地区的公共文化为主题。全书收词近1900条,正文采用辞典释文形式,全面介绍松江地区的传播、群众文化、图书馆、文
本书立足于南京文化发展实际,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本书由总报告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长江文化、文化品牌、他山之石等专题组成,共19篇论文或研究报告。
本书为纪录片《深圳非遗》的官方授权图书,从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民俗这五个方面,介绍传于深圳民间,被列入国家、省、市、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存续现状、制作工艺、传承人等内容,通过讲传奇故事、扬匠人精神的方式,呈现不一样的特区文化。为了更好地扩大